第五次讲授,用时五十分钟
我们每周上一次读经课,老师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师门一起阅读经典,到2021年已经是第十一周年。
2020年9月,我来上学的这一学期,刚结束阅读为期三年的《礼记》,随后的一年半里,大家一起读完《道德经》和半本《庄子》。
阅读方式:一人主讲,带领大家细读
阅读的方式是,每一节课由一位同学站在台前主讲,并提前打印讲义,分给每一位学生。讲义中包含讲解文本,字数大概一千字左右,文本中需要对生词注音,文下包含校记、注释、译文,篇末还可设置附录,对文章内容的引申和深度思考。全篇文字采用繁体字。讲义的封面选择一幅与内容相关的彩色图片,写上讲课题目,姓名,时间和地点。全部内容严谨,遵守一定模式和规则。
其中校记涉及文本中不同版本,注释中列出不同注解,因此需要参考多家版本,选择可作讲解的校记和注释,从其中多家注解差异和分歧,以此引发思考。
讲解者开始讲解前,带领学生读一遍文章。随后一字一句的解释和翻译,出现差异的注释和版本,要着重讲解。每段过后,要用简洁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再以一句引导语,引出下面内容。全文讲解过后还要有拓展和深入思考,也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以便随后进行讨论。
讲者至少上45分钟课程,一般大家会讲一个小时左右,有的甚至需要两个小时,根据自己的内容及拓展的情况而定。
讨论环节:提出讲义修改意见及问题探讨
讲解结束后,随后休息十分钟,进入讨论环节。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讲解的讲义提出修改建议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大家对讲义的制作都很严谨,所以对于出现的错别字,繁简转换错误,格式的错误等都会细心挑出来,来进一步完善讲义。
评课环节:评价讲者的优缺点
同学各抒己见,从讲者的讲义制作,讲解内容的深度,语言的简洁性和清晰度,讲课的轻重缓急等多方面提出见解,评价讲者优点同时,又提出一定的小建议,以进一步完善。
最后由老师作出最终的评价和建议。结束一下午的阅读和讨论。
整个读经课从两点半到四五点左右,此时,老师回去往往会堵车,本来二十分钟的车程,一般会一个多小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入地阅读了先秦的经典著作,尽管读得很慢,但是每周都在进步。在讲者的精心准备中,大家一起阅读了至少三个版本的同一著作,有利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对内容的深度思考。
这个课程,既培养讲授能力,还有听讲能力,培养了听说读的综合能力。听讲的能力,在评课和讨论的环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大家自愿发言,所以导致会有少数同学很积极,一部同学从未主动发表过言论。
在对讲义纠错的过程中,也是对错别字,繁简转换的一种敏感,还有对格式的严格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自己的论文写作,严谨和细心是一种习惯,不可马虎大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