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云: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尧舜时期,种植业是先进产业,故司马迁塑造圣人时,大讲其农业雄心和特长。
史记就这样把周族祖先后稷塑造为农神(当然并非始于史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农业成为全社会常识之后,就不会这样写圣人了。
论语中孔子反对学生关心种植技术,因为他要学生立志做士人、做社会管理者。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则不屑于事农,他的长处是结交豪杰,打天下管理天下;后世更是如此。
如果毛主席从小跟后稷一样的兴趣爱好,那就没有毛主席了。
无论什么时代,领袖的知识技能等特长,必须是能够为国族生存发展寻找出路的关键性特长。
第一代共产党领袖群体有一个共识:工业化,坚定不移地工业化,因为工业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之重视工业化,跟后稷之重视种植业化即农业化,异曲同工,都是务本。
所以,国家如此,社会和个人更是如此;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实力,找到自己的根本再谈生存、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国学教育亦需务本,原典即本,时代需求即本。二本合一,粲然大成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