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清明节,其实我是过去了之后才知道的。好像并没有怎么去追思前人,人在他乡,心里竟并没有念想。只是偶尔,逝去的亲人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而那时也并不是清明。
早上读了首页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想了想关于缅怀或追思的问题。前面的省略号是删除的部分,因为重读之后觉得很不妥,后文也作了大面积修改。
想来真正的追思大多是在失眠的深夜、在某个雨纷纷的阴天等情境下默默进行的罢,那时我们会心酸,会偷偷痛哭,会思考死亡,应该不会去写一篇起转承合有着某种八股气息的文章吧,要写也是忠于内心的或充满哲思的文字。
死亡这个话题,原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人类终究要面对的终极问题。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哲学就是从死亡中学习,是对死亡的研究。人类所有的智慧与语言,最终都会教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但是在中国这片实用主义至上的文化空气里,大多数人的思考都不够深入。我们太务实,太热衷于有用,所以即使是清明怀人,也难以单纯地缅怀、虔诚地敬畏,总隐约能嗅到些许"利"的气味。
所谓名利双收,是多少人对成功的定义和最高的追求,以至于人们的总体精神格局普遍不高,只能说芸芸众生,仍旧是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老生常谈。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那些以文字为生的人,比如职业作家们,Ta们是在售卖自己的灵魂吗?当然不是。展示灵魂、分享思想并获得收益,形式上与售卖灵魂相似。区别之一应该在于发心吧,在于初心如何。而最终得到的金钱上的回报则是因对他人有所助益而理所应得,而非指向功名利禄的巧取豪夺。书籍有价灵魂无价,一个以名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智慧和真理为导向的人,也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2017,四川
最后再引用一句蒙田的话:
我们向来因太过于担心死,从而扰乱了生;太过于关心生,又扰乱了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