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计划中,人们总要写上很多的目标,希望美,希望瘦,希望接下来更优秀。结果却是,吃喝玩乐我最爱。
目标怎么办?过后再说。
这种现象怎么回事呢?
目标不是玩偶,任你摆布,它们是有特点的。
一、手段和目的距离远。
比如吃肉。
原始时代,想要吃肉,步骤是:打猎+吃。周期:一个下午
如今,想要吃肉,需要实行:赚钱+购买+烹饪+吃。周期:一个月(月薪制)
同一个目的,手段和目标的距离比以前远60倍。
比如赚钱。
以前,赚钱只需:去海边挖贝壳=金钱。周期:一个下午
现在,赚钱需要:学习+交换=金钱。周期:至少十年。
同一个目的,手段和目标的距离比以前远10000倍。实现目标耗时太长太吓人,于是目标就被忘被弃了。
如何应对?
目标碎片化,时间模糊化。
把目标分成小块,每天做一点点。不去想什么时候做完,只要做了就是好的。日积月累,目标自然完成。
二、目的是强加的
比如学习。
本质上,学习是好事。想唱好歌,便学习唱歌;想玩好游戏,便学习游戏;想成为厨师,便学习烹饪。想要什么学什么,一切自己做主。
在学校,学习就变成一件坏事。上课,被迫的;写作业,被迫的;考试,被迫的。一切都是他人决定,便应付了事,因而学得不好。如果目的是强加,那么本质是好,人们也不会感受到。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子在一块草坪上踢球,主人公很不喜欢,可是直接赶走又太不绅士,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之后小孩子们来踢球的时候,说自己很喜欢看他们踢球,要给他们奖励。刚开始给一块,后来给五毛,最后说给不起钱了。于是小孩子不来踢球了,因为他们觉得“不给钱谁踢给你看”。主人获得了他想要的那个结果。
如果目的是强加,那么可能会让人本来喜欢的事情也变得不喜欢。
如何应对?
凡事问自己,那是不是“没钱我也愿意做的事?”。答案若是肯定,就去做,不要受外界影响。
三、目的是想象的。
比如减肥。
运动第一天之后,在脑海中想象着,之后穿很多漂亮衣服,吸引很多的异性,晒很多照片,从此以后就是健康漂亮的另一个自己了。而事实呢?一星期后运动停止,减肥的目标抛之脑后。
人们会有无数个想象中的自己,比如更瘦的自己,更博学的自己,更会做饭的自己等等。但本质上来说,我们行动中表现的自己是,爱吃的自己,贪玩的自己,点外卖的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想象和行动完全不一致,目标自然夭折。
如何应对?
不要嘴,要看腿!说了不算,行动才是真理。
如何实现目标?
顺特点者昌,逆特点者亡。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