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说到双面诡臣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和珅,不仅擅于揣摩圣意,还喜欢玩弄权术,而且做人做事狠辣果决。但他却不是独一位,在明朝也有这样一位朝臣,除了信阴阳专研占星之术,还心术不正,喜欢追名逐利。虽然他曾因治理黄河水患被后人称赞,却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陷害忠臣被骂千年,他就是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曾用名徐珵(quán)。
在当时的明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军功不封爵,但是身为文官的徐有贞却被皇帝封为了武功伯兼大学士,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他是怎么办到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有贞的悲喜人生。
01 祸起占星之术,被迫改名
公元1407年6月16日,还未改名的徐珵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郎中家庭,十二三岁时便展现出了聪明才智,诗词古文出口成章,因父亲行医,聪慧的他遇到了著名医学学者吴讷[nè],并收为了弟子。后来因明成祖迁都北京,吴讷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于是他便将徐珵一同带去了北京。
来到北京后,少年的徐珵在吴讷的引荐下拜在了国子监祭酒胡俨门下。胡俨当时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大学校长一职。由此可见,徐珵开始接触到不一样的世界。在胡俨的影响下,他的眼界变宽,爱好变广,除了诗词歌赋外,逐渐涉足天文星象和地理水利。
公元1433年,徐珵考中进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虽然在翰林院当值,但爱好宽泛的他最喜欢夜观星象,殊不知这个爱好却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天夜里,他夜观天象,看到火星入南斗,私下便对友人刘溥说,灾祸要来了。甚至要求妻子赶快回家乡。果然没多久,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于是监国的郕(chéng)王朱祁钰慌乱地命令群臣商议如何战守京城。
据《明史·徐有贞传》记载,正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徐珵站出来说他夜观天象,发现大明命数已去,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避祸!众人听后,一片叫骂。这时,兵部侍郎于谦厉声开口,说叫迁都南方的人,应该马上拉出去斩了。徐珵见大家一致骂他,就尴尬地再也不发言。但因于谦地强硬态度让徐珵丢了脸面,爱记仇的徐珵将于谦记恨在了心上。
后来,于谦带着残兵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救了明英宗,还将朱祁钰扶持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明景帝。人们在歌颂于谦的同时,总会耻笑徐珵当时的“南迁”。至此,徐珵在朝廷中失去了一切升迁的机会。
有一次,国子监祭酒位置空缺,徐珵想试一试便找到于谦,于谦觉得他也能胜任便报给了明景帝,没想到皇帝却说,徐珵心术不正,他当国子监祭酒会影响到很多人。这事便被按下了,但是徐珵却认为是于谦没有举荐他,对于谦的怨恨更深。
这时候,与他交好的太子太傅陈循劝他换一个名字,代表重头再来。于是,徐埕在太监曹吉祥的帮助下把名字改成了徐有贞。
02 治理黄河有功,却陷害忠臣于谦
公元1448年,中华母亲河黄河决堤,巨浪般的洪水涌进大运河,泥沙堆积导致运河严重淤塞,南北漕运大动脉失去了作用。据《明史》记载,河道堵塞七年,朝廷先后派了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书石璞等人去治理河道,但每次成效都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明景帝朱祁钰只能下旨寻找治水人才。这时,满朝文武官员纷纷上书举荐徐有贞。其实,皇帝知道大家说的徐有贞就是徐珵,因为只有他研究过天文、地理、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极度缺人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公元1453年徐有贞被任命为左佥[qiān]都御史,前往张秋就是现在的山东阳谷治理黄河,主持疏通运河工作。
奉命来到张秋后,精明干练的徐有贞开始走访周围数百里地,观察当地的地势和水势。最后,他做了一个试验,他拿出两个大小面积完全相同的水瓮[shuǐ wèng],在底部分别开开一孔和开十孔,然后注入同等水量,结果发现有一孔的流水缓慢,十孔的却能迅速流干。
于是,他马上上报朝廷,决定采取三个步骤治理黄河。第一步安置水门水闸;第二步开凿数条支河;第三步在前两步完成的基础上再疏浚[shū jùn]河道,就是挖深河槽,清理掉淤塞使水流通畅。这就是现在治黄史上著名的《言沙湾治河三策疏》。
在得到明景帝的支持后,徐有贞雇佣了6万名工人,亲自督工,奋战550多天,终于修复了决口旧堤,建成了一条长约160公里的河渠,成功将黄河的河水引入大清河。这次治水,不仅解决了黄河决堤问题,还解决了运河漕运航运的问题。
此次治水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甚至被历代百姓传颂。公元1455年,徐有贞因治河有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但是,颇有心计的他并不满于现状,他想获得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在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的拉拢下,他们三人趁明景帝病重,发起了夺门之变。将被软禁的明英宗朱祁镇迎接出来,重新即位。
明英宗即位后,连忙封赏有功之人,任命徐有贞兼任学士,还加封为兵部尚书。这时,心胸狭隘的徐有贞开始报复于谦,他把于谦定为“迎立外藩”之罪,并且告诉明英宗,于谦不死复辟的事情就师出无名,此时,明英宗只能斩杀于谦。
就这样,徐有贞为了一己之私将一代忠臣冤杀于闹市之中。两个月后,时年51岁的徐有贞又被封为武功伯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诰券[gào quàn],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根据明朝律法规定,文臣无军功不得封爵,但徐有贞却以武功伯的爵位,担任了明朝内阁首辅,可以说,他当时真正达到了权势滔天。
03 成为一朝首辅,却留下千古骂名
一人之年万人之上的徐有贞十分得明英宗信任,经常被皇帝宣入宫中私下议事。这引起了大将军石亨的嫉妒。同时,因徐有贞是文臣出身,掌权后的他在很多政事上也与武将的政见不一样,比如说徐有贞想干实事,而石亨一党却非常嚣张跋扈。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一方是以徐有贞为首的文臣,一方是以石亨为首的武将。徐有贞甚至还与石亨、曹吉祥结了仇。
当时御史杨瑄向明英宗状告石亨、曹吉祥侵占民田,明英宗问徐有贞是否有这事情,徐有贞回答说是有这回事。就这样得罪了石亨一档,于是,石亨和曹吉祥利用明英宗的昏聩,设计了一出戏,准备扳倒徐有贞。
这天,明英宗照例宣徐有贞私下议事,太监曹吉祥命小太监听墙角,打听皇帝和徐有贞私下说的话,并且第二天就将这事宣扬出去,还故意传入皇帝耳中。明英宗很诧异,为什么只有两人商议的事情,为啥连一个小太监都知道了?曹吉祥趁机构陷说,都是徐有贞说出来的。
皇帝听后不再宣徐有贞进宫,后来徐有贞打算弹劾曹吉祥和石亨,结果此事提前被他们得知,于是曹吉祥就去皇帝面前哭诉说内阁有意打击之前跟着明英宗复辟的人。明英宗大怒,下旨将徐有贞和御史们全部下狱,将徐有贞贬为广东参政。
但是石亨和曹吉祥还不愿放过他,在徐有贞上任路上,派人散播斥责皇帝,嫁祸是徐有贞所指使,导致徐有贞又被抓回北京,关进诏狱。石亨又向明英宗上奏:“徐有贞受封爵位时,他自己写的诰券上有“缵(zuǎn)禹成功”这句话,并且他还选择武功县为封邑。大禹曾受禅称帝,而武功县又曾是曹操封邑。他这是以大禹、曹操自比,有非分之想呀。”昏庸的明英宗一听这句话连忙将徐有贞贬为庶民,流放云南。公元1460年,石亨、曹吉祥谋反事败,明英宗才知自己曾错判徐有贞,于是下旨将他释放归乡。
归乡后,徐有贞将所有心思寄情山水,他用自己擅长的行书和草书,写出了《武功集》、《别后帖》书札等著作,公元1472年,年仅66岁徐有贞在家中郁郁而终。
纵观徐有贞的一生,因复辟有功担任了一朝首辅,但不到六个月又跌落到了谷底,遭到贬谪[biǎn zhé]。他虽然心思诡秘,陷害忠良,但他却也博学广闻,无书不精。但是不论他的学识有多好,能力有多强,仅害死忠臣良将于谦这一件事就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既可以给人带来无限尊荣,也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祸患,迷恋权力的人,也很容易被权力所吞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