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流传下来无数的帝王将相传闻、历史典故,接下来小编就简单梳理一下古代帝王相关的典故、战争事件等。

在此之前,先来首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三皇五帝
三皇:一说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一说是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黄帝——逐鹿之战
这就是著名的炎黄二帝斗蚩尤,蚩尤的土地不好,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先是击败了炎帝,炎帝便找黄帝合作。传说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做大雾,黄帝发明指南车完败蚩尤,最终以炎黄胜利告终。
2.炎黄——人文始祖
炎帝:号神农氏,教人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黄帝:号轩辕氏,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黄帝统一华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发明“鼎、井”,与炎帝成为“人文始祖”。他的配偶嫘祖发明了养蚕织丝,史称嫘祖始蚕。他的大臣仓颉,传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被尊为“造字圣人”。
二、尧舜禹
1.舜——孝感天地
传说舜的父亲叫瞽叟(gǔ sǒu)(因双目失明故称“瞽叟”),母亲很早去世,父亲娶了后妈并生了弟弟——象。舜的父亲、后母、弟弟都想要谋害舜,父亲瞽叟趁舜在修理粮仓时在下面放火,舜用草帽当翅膀跳下来幸免被害;又趁舜掘井时填土,舜挖地道逃跑。但他一如既往的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冒着生命危险为继母深山采药、井中捞簪。
孝顺的名声传到尧的耳中,尧被感动,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又将帝位传给他。
2.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向他招手,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 10 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但依然没有进去,治理十三年,终于根治水患。
禹治水有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创立夏朝。
三、夏商
前面说了夏朝由禹创立,之后传给儿子启,禹传启之后,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从禅让制改成世袭制。
1.桀——暴政亡国
夏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宠爱妺喜,行暴政,最终亡国。
注:夏有妺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
2.汤——鸣条之战、建商
商汤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鸣条之战就是商汤灭夏的战争,建商,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传说伊尹是厨师出身,后官居相位,其理念是“调和五味治天下”,后来老子借鉴该表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鹿鼎记》中韦小宝拍马屁说“鸟生鱼汤”,实际应该是尧舜禹汤。
3.盘庚——迁都
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由于政局不稳,有很多旧贵族、旧势力,盘庚想远离他们,便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后人称商朝为殷商),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迁都后反对营造宫室,反对大兴土木,崇尚节俭,严惩腐化堕落,在盘庚的励精图治下,商朝呈现出中兴之世。
4.纣——抚梁易柱、倒曳九牛、酒池肉林、鹿台自焚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传说他整日胡作非为,败坏朝政,是中国有名的暴君。
(1)抚梁易柱:纣王的力气很大,纣王还是皇子时,一群大臣和王的儿子在商议事情,突然柱子坏了一个,此时房梁砸下来会死人,纣王一手托住房梁,告知大家“没事,我托着,你们更换柱子吧”,一下就把百官镇住了。
(2)倒曳九牛:纣王的力气很大,可以把九头牛拽过来。小说中形容一个人力气大常说“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
(3)酒池肉林:宠幸妲己,开始荒淫无道。传说纣王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
(4)发明炮烙之刑:《列女传》释日:“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就是铜柱子里面放上炭火,烧的滚烫,把犯人绑在上面活活烤死。

(5)鹿台自焚:由于纣王过于残暴,荒淫无道,激起了诸侯们的反对,便有了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最后通过牧野之战推翻了纣王的统治,纣王跑到鹿台自焚而死。
四、周
1.周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
西伯拘而演《周易》:伏羲开创八卦,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
据传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去求情,纣王听说姬昌会算卦,便把伯邑考杀死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来试探姬昌会不会算卦。若姬昌会算就不会吃肉饼,会算卦就对纣王有威胁,便杀掉;若姬昌吃掉肉饼,就证明姬昌不会算卦,便可以放走。周文王明知是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饼,还是把饼吃了,纣王觉得不过如此,便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被囚禁7年,在狱中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
2.周武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阵前倒戈/临阵倒戈)
周武王姬发,文王的次子。商朝末期发生牧野之战,即著名的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商纣王过于残暴不得民心,他的军队还没有开打就调转枪头打商纣王,部队反水、阵前倒戈、临阵倒戈
周武王牧野之战取得胜利,成功推翻商朝。
3.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厉王姬胡,西周第十位君主。
周厉王派巫师监视百姓,看谁对自己不满便杀死谁,后来大臣召穆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危害还大。
后来百姓受不了了,国人暴动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藏在召穆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穆公家包围起来,召穆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
周厉王出逃后,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前829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国,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褒姒是冷美人,不爱笑,大臣出主意让周幽王把烽火点起来,古代点燃烽火,诸侯们会赶来抵御外敌入侵,诸侯们一来,便热闹了,褒姒一定会笑。于是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纷纷赶来,结果发现没有外敌入侵,便都生气的走了,褒姒因此真的笑了。
但当犬戎族入侵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再相信周幽王,都没有赶过去,因此犬戎族成功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
5.周平王——东迁
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迁到洛邑(今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但地位大不如从前,周王室逐渐衰落,据考证,后来周王室能管的土地只剩下洛阳城方圆 200 公里左右,名存实亡,虽然权势不大,但虚名还在,直到被秦灭掉。
五、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这是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名人典故非常多。
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1.齐桓公——葵丘之盟、长勺之战
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五霸之首。
葵丘之盟: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名臣管仲,管仲对内改革(相地而崔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不同的税收),对外提出尊王攘夷(尊崇周天子,抵抗外敌入侵,挟天子以伐不敬,占据道德制高点,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管仲被称为法家先驱。
管仲——老马识途:孤竹国入侵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带领士兵帮助燕国对抗孤竹国,但在打仗途中迷路了,管仲建议跟着老马走,果然跟着老马找到了正确的道,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长勺之战:齐国打鲁国,齐国将领鲍叔牙,鲁国将领曹刿。曹刿论战,鲁庄公想要迎敌,曹刿说:“等一等,先不要迎敌,现在齐国擂了第一次鼓,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齐军擂完第三次鼓后,士气衰落,鲁国迎敌,最终取得胜利。
2.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晋文公叫姬重耳,晋文公的儿子叫姬黑臀(据说出生时屁股是黑色的)。
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并问他:“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说:“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后来晋文公当王时和楚国交战,重耳信守承诺主动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但实际是为了诱敌深入,最后晋文公大胜。
3.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楚庄王一开始继位时三年不问政事,,大臣非常忧心,伍举就跟楚庄王说:“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怎么回事?”,楚庄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楚庄王亲政,立刻诛杀了五位大奸臣,对外战争连败齐、晋。采取很多改革措施,励精图治,最终使楚国成为强国。
问鼎中原:楚庄王到处征伐,野心膨胀,便询问周王室鼎的大小、轻重(鼎在古代是王权的象征,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周王室的大夫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为天命还没改,你不能问多重,楚庄王觉得有道理,便撤兵了。
4.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的国家被吴王夫差所灭,勾践一度想自杀,后被劝住,服软“伺候”夫差三年。后夫差放松警惕将其放回国,勾践为一雪前耻,每天睡在柴火上,每天舔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耻辱,卧薪尝胆、终得复国。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非常有名,一直提醒夫差要杀死勾践,夫差不但没有听反而听信谗言杀死伍子胥,伍子胥临终前表示要将自己的双眼挂在吴国的东门之上,要看吴国到底是如何灭亡的,果然最后吴国被越国灭掉。
据传伍子胥与年糕有历史渊源,伍子胥被杀之前对部下说“一旦你们缺少军粮,挖城墙会有惊喜”,后缺少军粮,其部下于是挖城墙,发现墙砖是用糯米做的,依靠糯米度过。
相关典故:兔死狗烹
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但深知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便和当时的另一个大臣文仲说“兔死狗烹,赶紧走吧”,最后文仲没走,而范蠡携美人西施泛舟而去,通过经商成为一代巨富,人称“商圣”,是文财神之一。
5.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孝公叫嬴渠梁,和商鞅通过变法使得秦国变强。
相关典故:立木为信/徙木立信
百姓一开始不相信商鞅的变法,为了表达政府的诚信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能够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一开始没人相信,便改为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商鞅真的给了五十金,以此取得百姓的信任,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6.秦昭襄王——完璧归赵、长平之战
据传秦武王过于崇尚武力,因举鼎被砸而死。秦武王死后,王位传给昭襄王,即芈月的儿子嬴稷。
完璧归赵: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让秦王击缶;嬴稷想拿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要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经过斗智斗勇,成功的把和氏璧完整地拿回了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打赵国,秦国由昭襄王手下著名的战神白起指挥,赵国一开始是老将廉颇,策略是坚守不出。后秦国使用反间计,散播谣言说“我们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赵国中了反间计,将廉颇换成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改为主动出击,后白起取得胜利,赵括被白起坑兵 40 万,经此一战,直接改变了战国的局势。
相关典故:负荆请罪——廉颇
战国时期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大,于是百般刁难,蔺相如认为如果与廉颇不合,那么国家就完了,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廉颇听后脱下衣服、背上荆条前去请罪。
“战神”白起:
白起:人称“人屠”,白起一生共打了大小七十余战,全部取得胜利,白起指挥的战役共杀掉敌军超过 100 万人,整个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大约有 200 万人,他占了一半。
六、其他典故
1.韦编三绝
孔子读书刻苦,反复读《周易》,将串连的牛皮绳都翻断多次。
2.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一个要想出三个,想不出来证明资质不够,就不教了。
3.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曾来到吴国见吴王阖闾,表示自己可以治理军队,为了证明自己,找来吴王后宫的很多美女进行训练,其中有两个是吴王的爱姬,无论孙武如何三令五申强调纪律都不听,于是将其杀掉,其他美女看到后非常害怕,于是在孙武的指挥下变得非常有纪律。吴王看到后重用孙武,后吴王阖闾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武著《孙子兵法》,孙膑著《孙膑兵法》。
4.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据考证是齐国国君,当时齐国的都城在上蔡,于是将其称为蔡桓公):疾在腠理、疾在肌肤、疾在肠胃、疾入骨髓。
5.前倨后恭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一开始比较贫困,他嫂子不给饭吃,后苏秦发达,身佩六国相印,嫂子一看他发达了,于是蛇行匍伏爬着见苏秦,苏秦看到后说“何前倨后恭也”。正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6.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救,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经过挑选发现还少一人,此时毛遂走上前说自己去,后毛遂一顿“嘴炮”说动当时的楚王,成功让楚王帮助赵国。
7.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孙膑前去救援,孙膑攻打魏国来救赵国,魏国的军队赶紧往回撤,在撤回途中了埋伏,孙膑取得大胜。
另,马陵之战使用的计策是减灶诱敌,灶台逐渐减少让庞涓误以为孙膑的士兵都逃跑了,庞涓贸然深入中了埋伏,最后庞涓自杀。
8.田忌赛马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马比不过他人,于是田忌在好朋友孙膑帮助下改变马的出场顺序,最终取得胜利。
9.奇货可居
吕不韦曾经是商人,认为嬴异人(秦庄襄王,秦始皇嬴政他爹)以后会有出息,于是就辅佐嬴异人,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嫁给了嬴异人,后嬴异人当上秦王,吕不韦官至相位。
10.一字千金
吕不韦找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并将书摆在城门,表示谁改一字,就赏千金。
11.图穷匕见
燕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秦始皇嬴政),荆轲带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地图见秦王,最后没有刺杀成功。

更多:古代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