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内容简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精彩书评:
壹: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琢磨了28年。本人从小就不爱做作业,每次一要做正事就会玩东摸西。
直到在前公司遇到一个人——曾老师,再读了这本《心流-发现最优体验》后才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力”。同时一直在实践,发现这套理论真能指导像我这样弱鸡的生活。
容我激动一下,接下来分享的内容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每一面。
我的前老大脱不花罗振宇说过一句话,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持续专注一件事上的能力。
从前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你别不信,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吧?毛泽东同志在菜市场读书。这不就是专注力吗?这不就是心流吗?
回到主题,题主问:在工作中如何产生心流?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心流,再说如何做。
下面这一部分“心流是什么”会有点枯燥,但非常重要。
心流: 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
注意力:使意识中的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正如《小王子》所说“也许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
意识:必须依次聚焦于不同的事物。意识是工作记忆的慢系统,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
熵: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在自然过程中,熵永远不会减小,只会一直增大。熵就像人的衰老一样,每一毫秒都在持续发生。
大家看到这,肯定有点迷糊了。下面开始用人话版解释。
用作者米哈赖的话说,心流体验是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个点后获得的乐趣。心流是对抗精神熵的武器。
用古诗词说就是,弱水三千,可我专注只取一瓢。
用流行语说就是,这世界那么嘈杂,我只想保护你。
用成语说就是,闹中取静。
用我个人的话说就是,心流本质上是一种抗干扰的能力。
心流对抗的不是自我,而是奔流不息的讯息。
这是一场保卫自我意识的战斗,心流的体验是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总的来说,要想获得心流的最优体验,你首先必须学会舍弃一些外在体验。
看到这,我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心流”是什么。(如果我没说清,还可以再私聊)
那么为什么心流如此重要呢?
刚才也提到了,心流是对抗精神熵的最佳武器。
每当信息出现,就会有精神熵出现,自我解体,失去顺序。
而有了心流体验,就能让自我越来越强壮复杂,自我秩序感越来越强。
你能在心流体验中获得控制感,发展出真正的自信。
那么在工作如何抵达心流体验呢?
1.你必须对工作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工作它不是奴役,而是抵达心流的最佳方法之一。工作具备心流的必要条件, “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
2.
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可行可衡量的子目标;
(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给自己反馈。
(3)全身心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4)刻意培养所需的技巧;
(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要在工作中发现一个个“挑战”,也就是像游戏的通关一样。
举我的例子,大家就懂如何使用这套方法。
以前我在工作中,都是闷头认真做事,结果做了一段时间就觉得乏味。
现在。
1.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心理学实战派高手,帮助曾经像我这样迷茫的人解决问题。分解成小目标就是,1.1运用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玩转流量和内容运营。 1.2每周输出一篇心理学主题文章。 1.3 到ted演讲分享。
(这个大目标我也是一边做事,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选择出来的。
如果没有设定好自己的大目标,你可以用这一招思考: 什么东西曾经拯救了你,你就用这样东西来拯救世界)
2.有了大目标和小目标,在工作中就要去用去主动找反馈。比如同事不想我说的话,我要用什么心理学策略与他沟通呢?是不是要使用三明治沟通法?
每次用完心理学策略,我还会主动问问她,最近与我沟通觉得咋样呀?
3.把目标分解成非常的具体问题,再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去做。比如如何玩转豆瓣? 豆瓣运营有哪些关键点。 每天我会选4-5个番茄我就会把所有豆瓣玩法全部学习,不会杂七杂八又看豆瓣又刷抖音。
4.不会玩豆瓣怎么办?那就要去请教豆瓣达人,或者在网上进行学习。刻意练习专项技能。
5.当玩溜了豆瓣后,那能不能运用同样的心理学策略玩转天涯论坛呢?就是不断给自己找事,把事情越做越有难度。
好啦,晚点再改第二版。《心流-发现最优体验》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贰:
文革时期,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歌唱家,因为第一张莫须有的控诉大字报,当晚便从四楼掩脸坠下,香消玉陨。
另一位女舞蹈家,头戴纸帽,胸挂破鞋,站在最热闹的渡口向革命群众认罪。连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上学路过时,都当众侮辱他儿子母亲:“看,这是那破鞋”。
然而,回到家,她洗把脸,系上一条大红长裙,对镜翩然起舞,不但活了下来,后来又有了幸福家庭。
舒婷曾说:一个人内心的黑暗地狱,在他人那里不过是个几毛钱的魔方,只让指头忙个不停。
与功成名就、坐拥财富比起来,在困难和威胁中,还能投注精神能量自得其乐的人,才是生命的掌控者与享受者。
01
生活中,有些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让自己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沉浸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将这种状态定义为“心流”,即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率先提出了“心流”理论,并指出:快乐与幸福并不来自财富、权力与享乐,它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
然而,在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现代,内心的和谐,反而成了人们可望不可求的奢望。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指出:最好不要期望任何改善外界环境的努力能立即提升生活品质。
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能力改变意识的内涵,学会自得其乐。
02
自得其乐,就是“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句话中的乐趣,并非指享乐。书中,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享乐,是外在环境的刺激,无须耗费精神能量。
例如享用一桌美味,如果只为满足口腹之欲,那么吃的过程中,你关注的是食物最基本的味道和进入肠胃的饱腹感,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感官享受。
乐趣,却必须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
同样是一桌美味,你用心分辨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的细微差距,感受它在你唇齿之间百转千回的滋味,你会觉得其乐无穷。
所以,自得其乐,与外在环境无关,它是精神参与并全情专注的个人化目标。由它引发的“心流”状态,可以将生活中所有不快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
由于自得其乐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所以,学会在生活中发掘乐趣,就显得犹为重要。书中,定义了由乐趣引发的“心流”状态:
1、它必须是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必须能做到全神贯注;
3、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并具有适当的难度;
4、有即时的反馈,可以随时评估目标的合理性;
5、能够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增强自信。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由乐趣引发的“心流“,其实缘于对自己意识的掌控。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意识的人,将拥有”自得其乐的自我“,他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
然而,只是将生活中的乐趣转换成心流,就能保证我们找到终极幸福吗?
03
毕加索从绘画中得到很大的乐趣,但一搁下画笔,他就变成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西洋棋怪才费舍除了下棋,做其他事都显出无可救药的笨拙。
这些例子提醒我们,从各种乐趣中体验到的心流,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的话,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快乐,并不能使整体人生获得充实。
一位家庭主妇,如果不能将维持家庭和谐,当成生命的意义,她会在繁琐劳累的家务中,患得患失;一个职场人士,如果不能将工作视为挑战和创新的机会,工作只会变成负累,让他陷入焦虑痛苦。
只有当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觉就会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生的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
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没有高下之分。不管是成为职场达人、培养子女成才,甚至成为虔诚的教徒,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那么,如何正确选择值得自己投入一生的目标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建议:
1、借鉴前人的经验
林肯对知识的狂热,使他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牛顿对于物理学的痴迷,使他7岁时就立志要打开自然之谜。
没有谁可以不依赖前人的智慧,纯粹靠个人的力量,发现一套合适的目标。小时候父母讲的一个故事、电影中一个画面、书本中一个恍然大悟的观点,都有可能触发我们的人生目标。
所以,当你迷茫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的存在,它们可以为你带来丰富的灵感。
2、拥有自知之明
你的人生目标是依据自己的天赋兴趣,进行理性价值判断的选择,还是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也只能选择这么做?
人最可悲的就是:梦想活成别人的样子,到了最后,做不成别人,也找不回自己。
3、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
最优体验的目标,在于增加内在和谐。所以,在你选择目标时,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解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你曾经和现在正在做这些事情,并且觉得有乐趣。只要你亲身经验过,这些问题几乎凭直觉就可以知道。
4、找到最大价值的人生主题
阿德勒曾说过:生活的意义即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它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
一个幼年遭受到痛苦的孩子,如果只囿于个人的痛苦中,他的人生目标,注定与乐趣无缘;但如果他将人生目标,定位于所有与他有相同遭遇的社会人群,并为此进行至死方休的努力,他会觉得人生极具意义,每一场挑战都充满乐趣。
所以,制定目标的格局,决定了你人生意义的持续性。
在米哈里看来: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
而自得其乐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工作与闲暇的界限,使它们融合,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乐趣,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体验到生而为人的快乐,才能胸有成竹地享受生命的馈赠。
叁:
读过的书中,很多作者都提到“心流”这个概念。以前对这个概念只是好奇,零零碎碎也阅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但基本上都是结论性的文字,只涉及如何保证拥有心流的方法性的说明。所以,自己对其体会也不深。因而,买了这本书来系统性地学习心流。
记得央视早年做过一个街头采访,问题是“你幸福吗?”。被访者的回答可谓千奇百怪,有煽情的,有恶搞的,也有不知所以然的。但是,究竟何为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恰恰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追求金钱,权力,性,地位,荣誉等,他们认为得到了这些,就会觉得幸福。相反,有的人觉得幸福是如此的简单,睡到自然醒,不会饿肚子,不会流落街头,这就是幸福。本文作者米哈里一言蔽之: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寻求快乐就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置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人利益。进食的快乐是确保身体得到充足营养,性爱的快乐则是鼓励生殖的手段,他们的实用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但是,他的性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操纵其中。如果无法抗拒事物或酒精的的诱惑,或者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应该认清楚事实真相。
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他把幸福换做另外一种表达——最优体验。通过对全世界不同地区,人种,文化,职业,性别,年龄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这种体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与上述所有的变量均无关。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辈子都有机会获得这种最优的体验。
在阐述自己的发现之前,作者借用了物理学上“熵”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类精神意识混乱的现象。最优体验的实质是精神熵值降至最低,精神意识充满秩序,自我内外浑然一体感觉。作者把这种没有任何阻碍,顺畅自然的最优体验称作心流。
心流的出现预示着一切进展非常顺利,即便是存在挫折,那也是在我们的可处理范围之内的。
我们可以获得感官快乐,思维快乐,社交快乐,工作快乐。甚至处于逆境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获得快乐。
但是即便是两个人做着完全一样的工作,他们的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一个人可能沉浸在工作之中,获得美妙的心流体验,而另外一个人可能除了无聊与劳累之外,一无所获。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是,心流并不是一蹴而就,和其他活动一样,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可以实现。
首先,你必须投注一定的注意力在你正在做得事情上面。即专注,要求你把所有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情暂时性的屏蔽掉,只打开与目标有关的通道,用于接受和处理资讯。
其次,你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可以量化的,高于自己的现在水平,但是可以实现。也就是这个目标必须与自己的技能相匹配。太简单,显得无聊,太难,则会产生焦虑感,都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再次,在完成目标后必须有一定的反馈。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的反馈都是可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明确地定位,方便下次做出更合理的目标。
专注,目标,反馈不正是人们对游戏上瘾的原因吗?所以,产生心流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游戏思维来对待工作。与工作不同的是,游戏是一种被动的休闲,我们的思维和注意力一直被设计师设计的情节带着跑。而工作(如果获得心流)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主动的休闲,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技巧慢慢成熟,进而收获快乐。
心流也可以上瘾,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大量的workaholic,和各种additer了。对于上瘾这件事,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但是,郑也夫先生在其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写到“有了瘾就不会空虚了,没有上瘾,不仅仍然有可能陷落到空虚中,甚至难于与一种行为模式系结在一起”。给予上瘾一种比较正面的解读。
肆:
身心和一是幸福的一种方式,是幸福时刻的状态之一,而不是所有。幸福与身心合一是包含关系,并不是等于关系。用“用心投入等于幸福”这种偷换主题的命题,来提倡大家投入工作来获得幸福感,是高级催眠。适用了社会主流,应合了人群的某种渴望。你真的认为只是对某一事物身心合一了,就能把心平放在世界上,从而满足自我认认等种种渴望吗?“对某一事物的身心合一”就是对人类终级课题幸福的解释?
幸福的理解人人不种,如果是作研究的课题,得出心流是幸福时刻的一个共同特性,这个成果是可喜的,是人类珍贵的研究成果。但是拿一个组成部分来推导:认为心流即等于幸福。这是犯了逻辑的基本错误。是伪幸福论。同样是研究和结论,《幸福的方法》,比《心流》更贴近真实。《心流》以鼓励人们投入工作来获得幸福,作者就算无此意,客观上,也是一种适合公司培训的讨巧行为。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