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人生时,会感受到一种不被束缚的洒脱,一种被生活所触动了的美好,一种生而为人的感激。
人生过得最舒服的方式莫过于自我,这种自我,并不是自私,而是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而耿耿于怀;不会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不会因命运的不公,而妄自菲薄。这种自我是拥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为此拼搏,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灿烂。我们从小就知道读书是为了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即便忙碌、清贫,只为了让人生不留下遗憾。但还有更多的人,听凭命运的调遣,比如我们父母这辈,他们看似没心没肺地过着一天又一天,但他们的经历其实比我们现在遇到的还要更坎坷,他们都挺过来了,还当做小事情一般,成为饭后谈资。他们只是为了活着,如今也过得怡然自得。而新时代的我们接受着丧文化的洗礼,只经历了一点小挫折,就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了。每当我们看到这类的文章,曾经所持有的观念都会随之动摇,可我们如今所形成的三观,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怎么可以因为一篇文章轻易的改变呢?丧文化并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挡箭牌”,唯一的作用便是在你还没经历前先给你打个“预防针”。每个人都发现了现实的真相并依旧前行,人间值得,只是你还没遇到能解开你心锁的钥匙。
人之可喜是有太多人饱受折磨,依旧想成为阳光。他们明知你是故意的,也不去计较;明知利弊,也愿意去帮助你;明知死亡的恐惧,也愿意牺牲。现实带给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过上童话般的生活,现实比我们想的要冷漠,也比我们想的要温暖。因为曾经被感动过,所以我们也想温暖他人。愿我们的每一次帮助,不是因为道德绑架,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愿我们的每一次从容,不是因为面子,而是懂得了看淡了得失;愿我们每次的决定,不再为别人的评价,而是随心做自己。
人之可悲是我们懂事理明是非,也改不了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会用自己的得失来衡量我对一件事的态度,对一个人的看法,而我们原来所特有的想法,逐渐被真相所封闭,被社会所同化,导致很多事情不敢做,很多话不敢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好,“人之初,性本恶”也罢。只要不是触犯法律的事,无论哪种选择,都不能说是不好的,是非对错永远都是因人而异,我们是做不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但我们总害怕与大多数人所共同的想法不一致而受到排挤,由于自己的懦弱,为了所谓的名利,毫无底线的随大流,最终让自己面目全非。我们大多是渔夫,与世浮沉,知其不可而不为,做不到屈原的洁身自好,宁死不屈。可历史教会我们的难道不是要跟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吗?小泽征尔的故事,伽利略比萨斜塔的试验,还有布鲁诺就算被活活烧死也要坚定自己。请尊重并相信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任何人。
人之可怒是妄言置评,争长论短。《诗经》上有一句话是:“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不是因为言论本身有多么的恶劣,而是因为它带来的影响,让我们根本束手无策。俗话说:“人何苦为难人呢?”我们也曾经历过他人的不善意,心中会突然涌现好几个问号,“凭什么?他们都没有做到,又为什么要求我?”孔子所告诉我们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真的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们常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价他人,习惯性挑剔着四周的人,而不去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别人身上,主观臆断地评判一个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行为处事都有自己的方式,当我们相处时,遇到矛盾便直接指出,这不仅使自己内心舒畅了,也少了好多勾心斗角;当我们确实遇到欣赏不来的人,没必要去四处宣扬他的缺点,可以试着发现一下他的优点。其实很多我们所谓的讨厌,都来自于曾经的一件小事带来的耿耿于怀没有排解,而让自己戴了有色眼镜,使矛盾逐渐堆积,最终成为了敌人,说到底还是我们太过浮躁。“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热情对待我们喜欢的人,平淡对待所不喜欢的人。我们更不必要因为自己的三观与他人不一致去争辩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着能说服自己的道理,而我们能做到的便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因为这是社会能够友好相处的基础。网络上常流行各种调查,如“在金钱、爱情、亲情上,你会怎么选择?”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是没有对与错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得知原因后,我们都能够理解。其实往往我们所争辩的目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罢了,但往往没必要去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
人之可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在,处处都在提倡慢生活,而何为慢生活呢?旅游赏光,回归乡村吗?无论是快生活,还是慢生活,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心灵的洗涤。清欢,看得是一个人的心境,是无欲无求的豁达,是悠然自得的从容,是空谷幽兰的通透。心若有清欢,何处不清欢。我们可在人声鼎沸的城市中,感受着各地小吃,享受着各处风光,乐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感激帮助过我们的人,也乐于去帮助他人。当我们懂得生活,会发现并不是忙碌与挫折,而是充满未知与刺激。
人生百态,五味杂陈,回味无穷。何去何从,选心之所向。人生也不过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