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的教训
前几天得了几张优惠券,本着占便宜的指导思想印了些照片,完了突然醒悟:优惠券和钱这两个东西,只会同归于尽,无法共存。
由此便想到,虽然是学经济并且成功毕业了,实际上对于经济类的书籍特别不待见,已经许久不曾涉猎,干脆找本来看看。在一系列“货币”开头的书中,选中了这一本,毕竟“教训”二字很符合我刚参破的“优惠券与钱”之死。
说真的,看到目录我就没兴趣,很像当年的教科书,好在没放弃,“是真佛只说家常”,通俗易懂,零基础扫盲贴合集。目录看不懂没关系,里面的内容可以很懂。
零散记录一些,权当“到此一游”。
《新闻联播》喜欢用的那几个大概念到底是什么东东?
“外汇储备”:都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多,它怎么来的——央行举债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购买
央行购汇拿什么支付: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发行货币,不够而钞票又不能无限量随便印制怎么办?
加息和央票:央票好理解。加息就是央行行使“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权利,加息会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央行可以继续买买买。
“这样忙来忙去,增发货币养老虎,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收老虎,央行大手购汇又放虎归山。循环往复,中国经济里的货币存量就越滚越大。当然央行还有一道杀手锏,这就是2002年以后才越用越多的 “发央票回收流动性”。央票是个新工具,也于法有据。不过从经济性质来看,无论长期短期,央票总还是央行对持票金融机构的负债。还是老规矩,央行出售央票的现金性负债,又可以拿去入外汇市场购汇。这就使“捉放虎”的游戏,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划出来的重点就是:“当下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中国拥有的2.5万亿美元的 “国家外汇储备”,每一元每一分都对应着央行的人民币负债。”
购汇付出去的流动性,通过央票,增加利息,调高法定储备金利率等手段收回。央行就像是站在跷跷板的平衡点上,看哪边快沉了就在对面踩一脚,至于这一脚该用多少力度,很讲究。

看新闻不会出现“固定汇率”,因为它“守不住”
“根本原因,是参与国际贸易来往的各国,守不住各自货币币值的稳定。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相关各国做不到同步维系币值的稳定。”
两端没有固定的支撑,汇率坐的就不是平衡木,只能是跷跷板。
曾经“拖延时间过长的人民币盯美元的做法,不但偏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目标,也导致在立法消除“主动”超发货币的制度漏洞之后,人民币又面临“被动”超发的新挑战。在新形势下,人民币币值稳定屡出情况、宏观调控压力不断,皆因此而起。”
“汇率机制”不仅仅是对外问题
在汇率形成机制同时就是“被动超发货币机制的条件”下,首先是对内问题。
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需求,物价总水平终究不可避免地要爬高。
物价的攀高另一架阶梯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创造的货币。
“概括起来,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举世皆然之中的我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为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服务,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两圈的交汇之处,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之中。如果说,无日无之的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这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通胀压力不时相伴的货币基础。
宏观调控吗?在两个货币圈上跳舞吧。”
而这两个圈联合起来,互相作用,形成货币供给的惊人增长,带来各种惊人的结果和影响。
高手在民间:黄金本位的长期租赁合同案例
“承包费贬值率与升值率按1999年12月份24K黄金价普通工艺品115元/克为标准,以后黄金价按银行售价浮沉在20%以上时才计算等值24K黄金量计算当年的承包费。”
“这条款的意思,是每年交纳的承包费,要按金价的变动给予“贬值或升值”的调整。具体的办法,就是以1999年签订合同时的金价为准,确保未来承包费的黄金平价不变。”
这是一个承包100亩山地五十年的合同,不曾引入事实上他们也不懂各种复杂的经济公式,但是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很好用的公平法则。
“民间金本位”侧面反映出的是本国币值不够稳健的实际,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