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小时候的回忆,肯定很多。当年学校墙上刷的“德智体美劳”标语,大家应该记忆深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理念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而提出的?康德三大批判对“真善美”有详尽的描述。
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主义盛行,后来随着科学地发展,“真、善”两大领域的根基不稳,西方陷入了虚无主义之中,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有广泛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的力量。我国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就完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的提出。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我们强调智慧、道德人格、身体、艺术、隐形五大课程共同发展。在这五大课程中,道德人格发展、审辩式思维、研究性学习等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主要是从理性、非理性角度对学生的整全发展提出了规划。
尼采曾批评苏格拉底让人类有些过分注重理性,引起了求知欲泛滥,判断事物和艺术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直觉也就是人本能冲动所产生的艺术力量。
我们当今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教育的实践,也是基于整全生命的考量,让学生在理性环境的设计中,找见自我的主体性,尽情与伟大而美好的事物相遇,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对之痴迷。
觉醒的生命,有痴迷的领域,自我意志的支撑,也便易于最终在某些领域找见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在圣哲先贤面前,我们庶人究竟何为?现今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观,庶人是否觉醒?庶人是否可以在历史发展中起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英雄推动历史发展的精神史观,到底在这个时代该如何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