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极易陷入焦虑的人,每当遭遇不顺之事,第一反应便是“怎么办”“死定了”。现在,我打算深入剖析这种思维模式。首先,我通过优缺点来进行分
审视其优点:
适度的焦虑能使你时刻保持警觉,留意工作中可能出错的环节,让你在他人眼中更具责任感。
接着,看看缺点:
过度焦虑会严重干扰你的思考能力,使你难以将注意力聚焦于事情本身。
过度的焦虑还会引发较为严重的躯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头脑发胀、头痛等。
显然,这些缺点足以掩盖优点。尽管你保持着警觉,富有责任心,但糟糕的精神状态却让你无法出色地完成工作。可以说,过度焦虑百害而无一利。
那不妨换个视角审视,你所忧虑之事最终是否真的会降临?即便真的发生,其后果是否如你所设想的那般不堪?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那么,当下你最为忧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我最为担忧的,是在面对领导当面质询时,因无法作答而陷入的那种窘迫境地,我深知这正是我焦虑与紧张的根源所在。
此外,每当问题出现,我总会立刻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过度自责,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
那么,倘若这种假设情境真的发生了,你会如何应对呢?
我尝试从以下方面来应对:
面对责难时,应秉持诚恳的态度,勇于正视自身错误。若问题尚有改进空间,需向领导表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若问题无法改进,则坦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并承诺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错误已然发生,不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倘若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应当意识到这或许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此时领导的质询也是合理的。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跳出自我,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审视事件本身。通过不断练习,提升应对此类情景的能力与习惯,将原有的错误神经连接转变为良性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