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大妈看见“我”早上提了一大袋子的菜,往家赶时,说了一句:“你妈都卖菜了,你还来买青菜,真是愚蠢。”
这话让“我”吃惊,对方是凭借当下眼睛所看直接下定论的,甚至都不稍微想下为什么会买这么多菜。
“我”看了一眼,不认识,礼貌性的点了点头,加快脚步,准备往家赶,要吃早餐,要做饭,要更新自己的号,要写稿,还有家务,孩子……
加上不那么熟悉,为什么要花时间向他人解释今天家里有师傅装修,这菜是买来做饭的,谁又能感同身受自己的处境和忙碌呢?
“我问你,这青菜多少钱一斤?”这大妈不依不饶挡住了“我”的去路,开头问出来这么一句话。
这个菜,散户卖的是2元到3元之间,超市一直价位在3.6元以上,专业菜摊是4元到5元幅度摇摆,网购是6元到7.34元之间,拼多多比淘宝便宜一点。
西兰花的价格,一般在3块到5块之间的幅度,超市的价位一直在3.5到4.98元之间,网购6元到7.65元之间,如果是顺丰快递的话,平均下来会达到八块钱一斤。
但“我”刚才买时,很多人挤着去要葱和玉米,老板一个人非常忙碌,早餐买的卷筒粉吃了两口还临时放在菜板上,没有问多少钱一斤,要了一大一小两颗青菜和两朵西兰花,共12元。
对方能够这样开口问这些问题,说明:
01,她并不知道“我”具体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只知道“我”每天都待在家里,在她的心里,我可能就是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一个女人。
02,这位大妈没有精神爱好,未来也不想再建立精神爱好了,或者说副业了,所以在对待时间方面,过于宽裕。
03,她心里可能对这两种菜也感兴趣,想先向他人了解行价。
04,她对“我”的一种测试,是不是买菜的料?是不是持家的料?是否愚蠢?未来是否还有可用价值?
05,没有利他思维,所以开口直接崩出一句“愚蠢”,更加没有影响力、个人IP品牌这两个概念,所以才会在你认识我,熟悉我,但我不熟悉的你的情况下,直接崩第二句,第三句出来。
06,这位大妈此番聊天的目的,要么说教,要么向他人邀人情功——我曾经帮助过你。
如果“我”胡乱编一个价格,以后在这位大妈的嘴巴里,“我”就是那种光吃不做,又傻又蠢的人。
其实无论“我”回答哪一个数字,这位大妈都会借题发挥。因此,倒不如直接如实相告,刚才并没有问价格。
之后,大妈说了一句:“愚蠢,笨蛋,以后这么贵的不要再买啦。”
“我”当时心里想着,如果要是在南宁或者在广州,或者在江西,东莞,在超市里面看到那些菜价格的话,这位大妈肯定要晕倒了。
“我”笑了笑,说了声:“先回家啦。”
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下午,这位大妈亲自来到“我”的家里,跟“我”的母亲聊天,有声有色地描述今天早上的故事,特意重点告诉我的母亲,她从这个故事里,看出来我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买菜经验方面更不懂,所以她站在大街上教“我”如何买菜选菜,指点了我很多很多,一边讲一边笔划着。
母亲不知道具体情况,还向她说了很多感恩道谢的话语。
要知道,“我”家距离菜市场,如果坐电动车的话也要15分钟的路程,这位大妈居然能够徒步而来,而且是专门为了聊今天早上这样的一件小小事情而来的。
由此可见,人性天生爱八卦,也喜欢讲故事。
既然如此,为何不考虑把身边的故事,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写成文章换取钞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