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重新回归商界大亨的戈登在面对自己怀孕的女儿时,意味深长地对她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即使我们是父女,也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片段,却道出很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与以往的教育思想以及传统观念有所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是有关联但绝不相同的个体。
我们时常习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单位去看待他人。钢琴家的女儿一定会弹钢琴,企业家的儿子一定会算账,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的孩子一定也是高材生。
因为古话讲:“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们一直存在这种思想观点,不论是他人还是自身,所有人都深刻地信奉这一古话。这也是为何年轻人需要叛逆的问题所在。
比如说古语讲的:“出淤泥而不染。”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两者皆有道理,但都是相对的。文字是复杂的,而人则更加的复杂,万不可以片言加以衡量。
我的青春我必须做主,因为这是我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等到老大徒伤悲的时候,再去追忆、缅怀、寻找所谓的梦想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当穷二代的我们,在结婚生子之后,在工作10年之后,还有豪情壮志,还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吗?可能那时候,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曾经的梦想,亦或者孩子的学费奶粉钱比所谓的梦想更加的实际。
那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梦,让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走自己总结出来的成功捷径。殊不知,时代已经变迁,父母将自己的老旧想法套在孩子身上是多么荒唐的事!
所谓棋错一步,满盘皆输。等到那时候,你不觉得像一个轮回吗?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那样,让我们去做他们觉得对的事情,等到我们成为人父人母时,又让我们的孩子去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这不正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只有对自己的青春负责,待以后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因为我们的青春是我们的,他们的青春是他们的,父母的青春是父母的。彼此之间应该鼓励,信任,而不是干涉。
所以你的青春,你必须做主,而不能被其他任何人左右。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可以积极乐观,你才可以无怨无悔地去生活,去奋斗,而没有丝毫遗憾。
以前经济学家常讲:“努力工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但现在却改为:“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但笔者认为:“认知比选择更重要。”青春只有一次,努力固然重要,选择也不可或缺,但如何选择却变成了一道难题。
这时候认知则变得尤为重要,认知分为自身认知和社会认知。一个人可能会了解很多人,看清很多人,但往往不了解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对自己的脾气、性格、天赋、优势等往往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或者干脆一头雾水,俗语讲:“最难战胜的对手是自己。”
只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是最难战胜的。当你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性格缺陷、优势以及劣势,对自己有一个理智客观的评判后,这时候,通往未来最适合自己的康庄大路,才会逐渐变得明晰。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或最坏的职业,只有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像人人觉得小丑很低俗,但卓别林却是名满天下的世界级大师。以“豆腐乳”“臭豆腐”的百年老字号闻名的王致和,在中国的地位可以与美国的“可口可乐”媲美。
相反,社会认知则是对当代社会的分析,这里涉及对各个行业的认知,无论是新兴的还是一直存在的。其中包括对自身家庭环境以及家庭社会人脉、自身人脉的种种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对自身的认知,对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判断才可以获得成就。比如说一个悬疑作家,他推崇的风格可能在同时代不被大众所接受,但当新的时代来临时,他便有机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家,甚至被誉为鼻祖。例如,蔡骏以及周德东。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后者是顺应生活。就像两只青蛙,前者是直接扔进开水里,它能飞快地跳出,而后者则被扔在冷水中慢慢煮熟。
一个人必须要通过思考,寻找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在生活的打压下,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寻找出路,那结果往往是徒劳。成功人士可以理智客观地看待自己,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自己追寻的东西,他会决绝地离开这里,去另一个地方寻找。而普通人即使怀揣梦想,却连第一步都胆怯地不敢走出,因为恋家、养老、爱情,或各种听起来合情合理的理由。
而青春就在自我挣扎和不断地徘徊中悄悄磨蚀了,就像一块越用越小的香皂,最终变成薄薄的一片,我们也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