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无疑是今年最成功的电影,它讲述的母女情,不知道赚了多少观众的眼泪。不过我看完以后,感觉准备的纸巾白买了,我并没有流眼泪。
想起朋友和网友们的评论,说带自己的妈妈一起去看电影,本打算和妈妈抱头痛哭,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可是妈妈们看完电影都没什么反应,甚至觉着电影有点一般。
我理解这些妈妈们。看电影感动的痛哭流涕的,代入的肯定是孩子的角色。而看完觉得没什么感觉的,代入的是母亲的角色。而电影里的母亲做的事情,是每个母亲的日常,所以觉得没什么可感动的。但是估计母亲们的这个想法,又会感动一大批孩子。
当了母亲之后,会发现很多事情是自然发生的,并不像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里描述的那样要克服很多困难。
李焕英里有一个情节,一个下雪天,贾玲在去学校的大巴车上和母亲告别。大巴车开动了,母亲在贾玲的面前,上了旁边等着乘客回家的小巴车。等大巴车看不到了以后,母亲从下巴车上下来,走回了家。
看这段的时候,我旁边的女孩哭出了声,但是我心无波澜。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不再是孩子,我已经把自己代入妈妈这个角色了。
如果钱不够,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就像给女儿买了个很好的平衡车,我就放弃了自己很喜欢的大衣。我丝毫没有觉得委屈辛苦,也不希望其他人用这些词来形容我。
真的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的看待母爱这件事。不要过度歌颂,也不要过度期待。
母亲只是个身份,像职场里的职位,在其位谋其职,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这个职位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更要努力,除了尽心尽力之外,在自己的能力边界再踮踮脚,够的高一点。
没人会去赞扬一个996的程序员爱岗敬业。所以对妈妈也可以平等相待。虽然这份职业责任重大,可是只要良心上过得去,做的不好也没有什么惩罚。
有时候期待也是一种压力。媒体的报道或者周围人的评价,对妈妈这个岗位的要求太统一了。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低,追求也不一样。做一个孩子需要的妈妈,才是真正的要求。
理性有时候显得没有那么有人情味。不过,大多数时候的人情味,都是边界不清的胡乱跨界,可能有温暖,但是也会有烦恼。理性让我们明晰边界,也许不会得到被动的帮助,但同样也不会有肆意的打扰。对我来说,后者更重要。
我希望我的宝贝可以尽情的享受自己的人生,如果她觉得我是一个好的伙伴,可以跟我分享她的快乐,但不是因为我对她的所谓付出而不得不对我好。我希望她明白,养育她,是我的份内事,如果她觉得我做的好,我会开心,如果她觉得我做的不好,我会改进。这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因为我很伟大。我只是一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普通人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