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行凶的卖瓜小伙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喜欢用三个字来形容社会上的许多人,有时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戾气重。
百度百科对戾气的解释是: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心理或风气。
这个词过去是指一个人的杀心或杀气的,不过现在,它的含义扩展了。那些动不动破口大骂、或者对一些微小的事情偏向于严厉处罚的人,也被认为是戾气重。
9月1日,在秦皇岛的一家超市里,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负责卖西瓜的小伙子,持刀杀死了两名老年男女,然后畏罪自杀。短短时间内,三条人命归西,究竟何以至此?
据知情者透露,两名老人是两口子,之前去超市买过西瓜,吃完之后闹肚子,便找小伙索赔。一开始小伙表示赔30,老夫妻不乐意,然后赔300,也遭拒绝,非要一万块,不然就要在他的摊子跟前骂街七七四十九天。
之后,老头老太真的“言出必行”,不依不饶地堵门骂了好几天街,外加敲诈勒索,终于把小伙子逼急眼了。他拿起刀就上前对两人连刺数刀,导致二人当场死亡。
现在,案件的当事双方都已死亡,警方虽然介入,但这个案子已经没有直接责任人了。本来是一件小事,为什么到最后闹到这般地步?
如果知情者所言为真,那么被杀的两名老人正是“戾气重”的典型代表。吃完西瓜拉肚子,是不是真的由西瓜引起暂且不论,去超市替自己讨公道也是情有可原,可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泼皮无赖的做法呢?让卖瓜的赔一万块,这已经属于明显的讹诈了,原本占着理的两人,到这里已经变成了“倚老卖老”、“吃瓜碰瓷”的反面教材。
悲剧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凭借老人的身份,可以无往不利,没想到对方也是个“戾气重”的人。这样的人,平时老实巴交,可真的把他逼到角落里,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时间豁出去了,难免跟你拼个鱼死网破!这时候,你以为的优势,反而成了最大的劣势——人家年轻力壮的,拿把刀,随便就能弄死你。
这个案子,和全国关注的“昆山反杀案”不一样,其中没有哪一方是完全无辜的。小伙子因为被讹诈动手杀人,毫无疑问触犯了刑法;两名老人得理不饶人,讹诈小伙子,导致自己死亡,虽然是受害者,在道义上却不会赢得舆论的同情。
从法律上讲,杀人的小伙子肯定是有罪的那一方,不过我已经可以预料,舆论会对他倾注大量的同情:
第一,他本来没有主观杀人动机,是被两名老人讹诈之后愤而杀人;
第二,小伙子杀人之后已经自杀,这种自我了断的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带有悲情性质的“敢作敢当”而降低舆论对他故意杀人行为的仇视;
第三,因为一些老年人曾经的劣迹,这个群体现在经常与“扶不扶”、“倒地碰瓷”、“生人勿近”等等负面词汇关联在一起。虽然品质恶劣的老人只是极少数,但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舆论的这种刻板印象很可能渗透进这起案件的公众记忆。
对于这三条消逝的生命,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哀叹与反省。“戾气重”可以说是这个案件的关键词,如果两名老人没有倚老卖老、故意讹诈,事情根本不会恶化至此;如果小伙子能够多忍一忍,他其实可以想到不止一种方法来摆平这件事情,完全没必要以命相搏。
作为人的一种情绪和心理,“戾气”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如何控制它,不让它为祸作祟,是人生的一大课题。十分遗憾,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这个课题上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在媒体上见到因为“戾气”而产生的冲突——小到口角争执,大到横死街头。
和“昆山反杀案”类似的是,两起案件中持刀杀人的那位,都是老实人,都是被逼急了怒而出手,都是一旦出手不留余地。这或许是这两起案件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以及
莫欺老实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