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一书中,有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它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佛洛依德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是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读到这本书以前,我也一直认为造成现在自己个性的原因是由于童年过去的经历。阿德勒否定这种原因论,而是认为我们有对这种性格、不幸的需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一见到人就脸红,她想治好自己,并表示治好了就马上向自己偷偷喜欢的男孩表白。但是哲人(书中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展开)认为她患上脸红恐惧症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多么犀利呀!
书中提到人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环境下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为什么不改变呢,是因为相对于改变过程中要遇到的新问题,保持现状反而更轻松。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却又感觉无力改变,进而对自己生厌。其实我们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为什么会没有勇气呢?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首先,要有“我是可以改变的”这个认知,要改变任何事情,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认知。“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可以拥有幸福。”,不要用我们“做了什么”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应该对自己的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激,也应该如此看待其他人,把别人看成是“伙伴”。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有些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这显然不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什么总是矛盾多多呢,因为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妄加干涉,总是说着“为你着想”之类的话,其实很多行为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才能开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是共同体感觉。把别人看作是伙伴并能够从中找到“我有位置”的感觉,就是共同体感觉。反思一下自己,在家庭、学校、工作、社会中是否把别人看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关系的敌人,是否能真诚地祝福他人的幸福、成功。《生命的重建》一本书中写到:宇宙中有足够多的爱和财富,可以分到给每个人。汪曾祺先生也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先接纳自己吧。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有太多观点值得深思和学习。先写到这里吧。
摘录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