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6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6

作者: 侠医世家毛巾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08:03 被阅读4次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知,然后复下之。

注解:

太阳病不可下,下属误治;下后不愈,津液已伤,应该用桂枝汤;倘若用麻黄类方剂去发汗,属于再次误治。此时便表里都虚了,病人感觉到“冒”,也就是头晕。这个头晕主要是津液虚引起的。如果自体汗出头晕就会好,因为汗出说明人体的津液自己回来了,表已经和了;如果里还未和,就是里面有一点热,既然表证已经解决,津液也回来了,这时候是可以下的。

原文: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解:

有太阳病,如果“脉阴阳俱停”,停者调停也,也就是脉象不紧不弦不燥,阴阳都很平和,说明人体已经解除了亢奋紧张状态,自体气血已经战胜了病邪,必定是“振慄汗出而解”了,人体已经用振慄的方式调集津液汗出把病解了,我们经常会在饭后或者睡前微微地出一点汗,就是人体在解邪气

这里在重复一下何为脉之阴阳,脉之阴阳有三:越偏寸越主阳,越偏尺越主阴;左手偏血偏阴,右手偏气偏阳;越沉越主阴,越浮越主阳。所主皆为偏向性,非绝对,事实上每一部脉都能反应阴阳

如果“阳脉微”,阳脉表示病在表,微表示不亢躁紧张,那就是已经汗出而解了。如果“阴脉微”,阴为病在里,那就是人体通过下的方式将病解除了。

如果还有一点里实里热需要下,宜用调胃承气汤。

原文: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解:

桂枝汤的证前面已经谈过很多,这里又谈一次,用的是荣卫这个概念。

我们知道,荣指血管之内的血液,卫是指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气化能量。把汗出的原因说成是荣弱卫强,这是西医思路,只讲现象和结果,不讲整体运行的原理。那荣为什么会弱,卫为什么会强?于人体的整体上怎么理解?正邪的关系是什么?直接说结果是后世医家的思路,脾胃肾虚肝郁,然后直接去补脾补肾补肝。虽然也脾病治肝,肾病治脾,没有像西医那样直接去治病灶,却与真正的古中医的整体思考人体运行的观念还是差得很远。

后面说“欲救邪风”更是不通,邪风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救?真正好的临证医学,应该是一以贯之,化繁为简的,制造概念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甚至造成曲解。后世医家为了扬名,为了自成一家,往往会这样做。

所以此条疑为后人所加。

原文: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斤(洗)  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注解:

这一条又讲小柴胡汤。

首先提出柴胡四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前面已经讲过了的,这是最常见的四个主证。

后面的证都加了个“或”字,说明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属于兼证的范畴。下面一一来分析这些兼证。

“或胸中烦而不呕”,上下不通则“胸中烦”;“不呕”说明胃逆和胃弱不明显。虽说不明显,一定是有胃弱的,半表半里证本来就是胃弱后运化不力造成的表里上下痞塞不通。方后的药物加减法说这种情况要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其实去半夏就可以,人参可去可不去。栝楼实在这里是宽胸散结气的。方后的加减法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颇为在理。

“或渴”,胃弱加之痞塞不通而有上热,自然津液虚而渴,所以半表半里证常有渴证。针对这个,方后的加减法是去半夏,增加人参用量,加栝楼根。半夏是降水之逆的,当然可以不用;人参是亢奋胃阴而生津液的,可以增量;栝楼根就是天花粉,滋阴药,寒而润,既能润燥,也能清热,津虚而有热可以用到它。

“或腹中痛”,上下不通,气化所余之津液不能回归于下焦,下焦津液不足,自然腹部筋腱挛痛。方后加减法是去苦寒之黄芩,加芍药引津液下行。

“或胁下痞硬”,痞硬说明胁下结得很厉害。去大枣,加散结且收敛浮阳之牡蛎。其实牡蛎不是治胁下痞硬最有效的药。牡蛎散的是坚结,比如肿块,肿瘤,增生之类,而胁下痞硬只是水和热之结滞。这种情况可以增量柴胡,黄芩和半夏“黄芩治热,半夏治水,柴胡疏散”。具体原理在后面讲小陷胸汤的时候还会讲到。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这个是中焦有饮。方后去黄芩,加茯苓利水。

“或不渴,身有微热”,不渴,方后去人参;身有微热是兼有外证,加桂枝。

“或咳者”,方后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干姜治寒咳,原理第40条已经说过了。至于说去人参,大枣,生姜,未必要去,如果津液虚且有表证,留着效果更好。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ic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