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为什么要重读弗洛伊德。宋文里
重读弗洛伊德(十讲)
宋文里
台湾清华大学荣退教授澳门城市带血博导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院俺就所教授兼所长曾任台湾清大心理咨商中心主任自1996年起开授了【文化的精神分析】课程,至今三十余年《重读弗洛伊德》《心理学与理心学》《成为一个人》《宗教的动力心理学》《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
《宗教的动力心理学》《正常人被催眠的疯狂》
《心理学·理心术》《重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选集
阅读的人,不一定所有得经典要读。对着心理学的专业来说,你不能对弗洛伊德不闻不问。1900年《梦的解析》从此之后声名大噪,1912十年后在铁达尼号问候是“你们读过弗洛伊德著作没”。
卡尔维诺说,作为读者和经典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要反复回味的
2.1 重读弗洛伊德的先决认知条件1、精神分析是一种不可能的专业(三大不可能专业:政治学、教育学、政治学)2、不可能的只是与科学知识的关系——精神分析知识的本质3、精神分析研究的史前史在发现无意识(the unconsious )之前,下意识(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的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也是一般人在进入精神分析知识之前常有的先决知识条件;心灵研究、副心理学、异变的意识状态等等。具体的研究议题如下:迷狂 trance上身(附身)possession 催眠huphotized迷幻药效应LSD effrct4、当代的“弗洛伊德运动”
《不可能的任务》电影,最后也达成任务了。
照本宣科不是教育,、
有了将军的职位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胜仗
怀海德英国数学科学家,一个关于事实,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事情呢?优先的选择不是科学告诉你的,是运用科学的人告诉你的;在我们思想中只知道实事不知道什么是要事,不能分辨出优先顺序;
弗洛伊德到底怎么来得?无意识被弗洛伊德创造出来,在这之前下意识已经在心理学中出现。对用于的议题:迷狂现象,在社会科学中用的字眼;催眠字眼,弗洛伊德时代催眠术很发达,在没有发展出精神分析之前就发展出了催眠。催眠是不能让自我长出来的,虽然催眠术有些作用,但和精神分析想要的作用差的很远。
2.2为什么重读弗洛伊德
宋文里教授
后弗洛伊德,美国的科胡特在发展心理学, 被称为自我心理学,这里的自我不是ego是self。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后移植到美国。
50年代,反弗洛伊德,科尔·罗杰斯
70年代,重读弗洛伊德,针对的是弗洛伊德的错处。
90年代,接近我们现在,美国的关系论的精神分析,承认属于弗洛伊德的子弟。
法国,后现代思潮,重心在巴黎,拉康,说自己是佛洛依德的信徒。
常见的误译与必须商榷的译名举隅英文(德文)
常见的误译与必须商榷的译名举隅
英文(德文) 误译 商榷与更正
Unconscious(unbewusst) 潜意识 无意识(只商榷此一例)
ID(das Es) 本我 它、伊底
transference 移情、转移 传移
empathy 同理心 (移情);神入;体会;按菩提
identity/edentification 认同 身份认同、同一性、认同作用
perversion 性变态 性泛转
inversion 性错乱 性逆转
2.3 弗洛伊德研究的展开
晚年的弗洛伊德,绝笔之作是整个发展的。弗洛伊德是分析自己成为分析师的人。
1914-15年,写的技法篇:一种方法
国际精神分析学界,是被英国垄断的
pep电子书全文刊载。
1970-74,宋文里教授读大学,1985年回到台湾,1990年开始开课;
心理治疗专业进修:咨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1980年,精神分析学派共200多个学派,百花齐放
1980年就有200多个心理治疗流派了。其中没有一个流派叫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不是一个流派是一个基本取向,【大声尖叫治疗法,情绪困扰的时候可以纾解情绪压力。被归类到疏泄疗法】
国际接轨、翻译
美国版 22册
英国版18册
2.4弗洛伊德理论大要:梦、无意识、后摄心理学
宋文里教授
弗洛伊德发明了精神分析学,理论被称为:后摄心理学。 1、和友人的通信中用图式来表陈他的理论
图式学:弗洛伊德最早与朋友通信的草稿,距离写梦这本书是很接近的。我们的意识本来就是有层次的,从心理上说的意识,从神经学上的意识都有不同。关于神经学来源的问题后面有讲,早期弗洛伊德做了很多神经学研究。沈志中教授《暗亚与倾听》、弗洛伊德与学生葛罗代客讨论过程中也画过草图。
神经学研究阶段,。图式学模型图左:外在世界中的刺激和内在世界汇总的神经系统之相互关系呈现为双向平行的连续过程。图右:但外在刺激又有量与质的区别,使其质的部分又进一步区分为三种,不但不是连续性的关系,甚至使刺激经过时间性的转换而变为非刺激——与刺激的量之间,有完全不平衡的关系,譬如:只当量少时才为刺激,量大时刻五反应(梦的现象说明了非外刺激,以及量少刺激造成的反应。
《释梦》的书出现的图2、地质学模型(后摄心理学第一模型)意识本身知觉(意识)→记忆登录与动作产出→然后慢慢的有反映出来了知觉(意识)→记忆登录→无意识→前意识→梦产生
梦是进入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梦作=梦象/梦思(亦可作:梦作=显梦/隐梦)在《释梦》一书中提出了一条释梦方程,但就后摄心理学理论模型而言,在概念上很模糊难解。难解指出在于梦象/梦思之间的那条斜杠(如同分子/分母之间关系的符号),到底代表了什么心理机制?从隐梦中现身而出的显梦,到底显出了什么?何以它会有“凝缩”“误置”“变装”“扭曲”等等作用?这机制在书中被称为无意识愿望的“审查机制”——如果放在现有的两套理论模型中,谁是“审查者”?——候选名单如下:超我、现实考验、力比多的内射灌注。。。这些都是日后逐渐发展出来的概念,在《释梦》一书汇总还都处于“有待说清”的未名状态。【《西游补》,谈梦,梦社约,大量的谈梦】
3、对象(事物)联想无意识结构示意图《论无意识》弗洛伊德文章弗洛伊德在文章中,表示基本上是两大块,把任何一个经验登录到你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时候有他的方式和地方, 等用的时候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的脑皮脂层,其实是分别登录的。所以做梦的时候,是由拼凑起来的。意识是控制不了的。
2.5 弗洛伊德理论大要:本我、自我、超我
记忆登录分为两大模型:字词与事物字词呈现:书写意象、阅读意象、动作意象、聆听意象事物联想: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在梦的产出中,两大登录类型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形成联想(梦象),但乱中有序,是为其象征意义(梦思)是以:梦作=梦象/梦思
所做的梦不仅是一个景象,是一个事。有事,梦中生事。
4、晚期著作中开始出现端倪《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每一条横线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三条横线代表一个群体群体的右端(外面)有共同的“外在对象”(来自每个人共有的史前时期:幼年期、胚胎期)每一人格的左端,是由内射的“超我”转变而成为的“自我理想“,但次理想最可能的形式乃是超自我所代表的”元首/领袖/偶像“,因此成为群体认同的共同基础。
理论模型:1921年靠近弗洛伊德晚期,群体心理学,三条线每一条线是一个人,会出现三个不同的角色,外面是偶像,内射变成自己的领袖ID。
5、晚期演变为精神装置中拟似拓扑学的而机构ich=i(ego)自我es=it(id)(它、伊底)repression 9(压抑)
it是我的一部分,可这个一部分不太知道是什么,是在里面还是那里面,说人格是在我里面,不是皮肤包着的就是我我的边界,皮肤是接纳器官不是包起来,全身是开放的器官。
6、对于自我与(它)的最初构想
ego
无意识跟it平行?不是关系是动态的
pcs
repression压抑的
精神分析新论,地下id是开口,
怎么去理解呢:受尼采的影响,
关于自我:我们都晓得你是谁,你有感觉生理上的感觉别人是不知道的,一个是社会性的,一个是生理性的,还有第三个,你现在看到的熟悉的,是我收集整理的我。
那个我不是你开口说的,说出来的是过去的,过去的,而过去的整和的那个是谁呢?翻过头是看不到的。自我变成非常难讲的,id也是我,ego也是我。
2.6弗洛伊德理论大要:本我、自我、超我
西方的卧房:进入先看到休息室,再到卧房。
ego
super ego 不是在头顶,不是在ego上,要点是平时说的良心,对人的监护,位置是在头顶。
父母疼爱是一回事,命令我做事是一回事。
父母变成了不知是父母,是权威,是领袖。
线的画法,有点像神经元,
父母给的都是不“不要哭才给你吃,不要干这干那”,因为要是自己的本能。
7、第一模型与第二模型最终的综合呈现 自我 id ego 超我super ego 无意识ucs(unconscious) 前意识pcs(preconscious)eco 意识csrepressed 在联结外在世界之前,还通过“超我”(自我理想),方能呈现为cs(意识)
8、进一步的合意:从一人(人格)心理学演进为二人(关系)心理学,可能的图示精神分析中的关系论既是以“二人心理学)为前提而发展成形——包括英国开创的”对象(客体)关系论“(obiect relations theory),以及当今在美国发展的”关系论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uchoanalysis)对于主体性的基本主张是谓“交互主体性”
一个人的心理学发展到两个人的心理学
另一种图示学第一试验:兼论图示学
跟别人打交道,
第二试验,常用的连结方式 id对id 一给一点暗示:传移/反传移关系意义的翻转
实际上与人打交道是这样的,一见钟情不是讲道理可以说出来的,牵手意思是两个人是一体的。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传移(移情)、反传移(移情),在没有别人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很特别的关系,投射到对方。有点类似心电感应。
结语:在id psychology/ego psychplogy 之争之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非ID psychology ,也非 ego psychology。 回顾哈伯玛斯:他在《知识与人类旨趣》一书中说明人类知识的发展;从实证的知识进展到诠释的知识,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包含深度诠释的解放的知识。 这第三种知识中的深度面向是以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为方法,其代表正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是尚未完成的。哈伯玛斯特别发展,弗洛伊德的两套后摄心理学固然说明了自我反思的许多可能性,这种方法却也受到后摄心理学本身的干扰(结构论)而致产生几个重大的理论打结之处。
唯一能解开此结的线索,就在于弗洛伊德自己短短几篇的《技法篇》之中。 哈伯玛斯认为:弗洛伊德在1911-1915年之后若能对《技法篇》作继续发展,他应该能创造超出第三套理论——即实践的理论(theory of practice,一种后结构理论)——让解放的只是更臻完整。
2.7经典静很分析的技法篇:导言
宋文里教授
意思是在美国发展的东西,学精分的人不一一定会接触过,90年以后出现的。分析技法的问题上,第三代理论发展者自居,以行动语言,分析的态度等后设问题层面的讨论的焦点。
重读的意思是展开我们的阅读。在弗洛伊德之后,已经没有所谓前精神分析时代。就如同再也没有钱科学时代,前现代之存在一样。科学和现代性之所以席卷世界,使我们的看法和语言都被彻底科学化和现代化。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空间中,只有一个缝隙能让我们如同钻回到一种“前语言状态”,那就是精神分析。
现代汉语,大陆普通话;台湾省,国语。
我们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是什么?中文括弧原英文。
精神分析同时是一套科学理论,又是一套理论之外的言说交谈和关系实践方式
2.8经典精神分析的技法篇:自由联想、均匀悬浮注意
自由联想。
是一种很破碎的语言,和已知的语言都不一样。
针对来访者,对方要是不会讲这种语言,没关系呀,因为并没有特别要你讲什么,只要你把你想到的话,老老实实说出来。弗洛伊德这样讲。
先来看弗洛伊德说的,说出你心中的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件事情都维持着平均的注意,这样,都说出来就好了。后来他怕人家听不懂, 有的人真的讲不出来,是有那么多的秘密吗?弗洛伊德又说,那我先教你比较简单的,你想象自己像是一个坐在火车上面的乘客,然后旁边不是有窗子,窗打开了,你看到车子开始走的时候,你看到窗子外面出现什么景象,你说出来。
弗洛伊德用这种病与的方式,就是说只要是有什么东西冒出来,你就说出来,这样的话就很简单,就叫做基本规则,后来我们就说这叫做自由联想法。弗洛伊德取名free association。
事实上,只要你说的是,理论上不见得会能够推出来,但是他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发现让人要开始讲话的时候,这种方式是最容易的。
并且你知道在这时候讲的就是一个不连贯的、没有关系的。这些破碎的语言对他来说,他会认为其实就是我们要的一种语言,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还特别谈到说,自由联想这个基本规则不是说注意到任何事情,而是有一种奇怪的注意的方式,他把它称作平均悬浮的注意。刚才我们说的,你看这边焦点,对不对,这边已经到了视野的边缘,但是我竟然可以在焦点跟边缘点都维持着一种平均的注意焦点,然后旁边我们是不会注意。但是现在弗洛伊德说,在精神分析里面要把这些都要注意,你自己作为来谈者,其实你一定不习惯这样子的, 你只会谈你自己注意的东西,但是分析师会发现他需要,因为他有要知道所谓的言外之意的时候,常常需要把话中有话、话里面有一些苗头,他需要注意,于是他就发展出这样叫做平均悬浮的注意。
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当然是无意识,有点太过头,也许是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有这样一种可以平均的注意。
精神分析的基本规则
进入精神分析之中,一个人(来访者)想到什么,就必须不带批判的把它报告出来。弗洛伊德给初学精神分析的人建议要这样对来访者说:“别忘了你已经答应要绝对诚实,绝对不要只因为觉得讲出来会令人不悦而遗漏任何东西”。——这个规则通常被称为“自由联想法。
但自由联想不只是对于来谈者的指导语而已。相对于来谈者的分析师,他的基本规则又是什么?就是“不要把注意力导向任何特殊事物上,而要对于所通道的一切都维持着均匀悬浮的注意”。
所以,说出你心中的每一件事和对每一件事都维持平均的注意,这一组交谈双方的对立法才是自由联想技法的全貌。
平行悬浮注意,在焦点和边缘维持一种平均悬浮注意。分析师需要了解来访者言外之意,会发展出平均悬浮注意,在意识和前意识之间,可以平均的注意,是需要特别的需要,把视野放大。
前面的……更前面的规则
在这幅自由联想的全貌之前,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更前面的关系语言。
“在我能开口对你说任何事之前,我必须先知道很多关于你的事,请告诉我你所知I的你自己。”
这句简单的开场白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自明的,所以真正的开始常常需要另一种说法:
“在你开始之前,还有一件事……”
亦即在开始的规则之前,还有更前面的规则:必须先交代“有多少困难,要多少牺牲……”等等。
他这样说:更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在此看见了,精神分析的实践中,有这么“率直”的(“之前。。。之前的)”非技法“来作为急促的。我们要怎么理解这看似简单无疑的叮咛?
2.9 遗忘与记得:移情和阻抗(1)
transference,传移,传移分析就变成了精神分析的特色
遗忘与记得 传移(transference)的现身
前提条件来访者,弗洛伊德著作中是患者,患者重复的行为,能表现出他所记得的,演现了出来,不是用记忆的方式复述用行为的方式重复。
我们要获取的是知识,而其前提条件却是:来访者忘记了,但他会在不断重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他所记得的……
“患者并未记得他所遗忘或受压抑的任何东西,而知识将它演现出来(acts it out)。他不是以记忆的方式来复制 ,而是以行动来演出;他是在重复,但不知道自己在重复。”
他忘记了,但他的身体总会以某种方式显露他所记取的一部分,无论多么琐粹或不重要。
“只要患者在治疗之中,他就无法避免这种强迫性的重复。到了后来,我们才会理解,这正是他的回忆所用的方式”。
传移现象
总金额写发现胥在于传移现象在场,以及不是科学观察,而是临床分析双方的亲自出场现身。
“传移本身……只不过是一小片段,藉此传移来再现那发生与过去却已被遗忘的事——这不只是针对治疗师,也还针对着当前处境中所有其他的面向。”
无意识中做的你是不会晓得的,在咨询中叫阻抗。
传移中的阻抗
“遗忘是来访者对于分析的一种阻抗(resistance,这是可见的行为或态度),其性质之所以须用压抑(repression,这只是一个后摄心理学概念)来理解,乃因为阻抗之力不只是施力/受力两方之间推拉的力学关系,而是一种范情境的、无意识的排开之力。他的发生具有泛灵思想般的非物质性,但以在手边的事物(things ready at hand)最是容易用来让记忆上手,因此,分析师就需再次取得眼前处境的物质性。
传移的在治疗中是可以利用的, 因势利导当做一些线索。
传移的利用
“如果经由传移而产生的依附,后来演变成某种很可利用之物,治疗就可预防患者再度动用任何其他的重复行动,进而能以此重复的意图所正在形成的领边状况”in statu nascendi),拿来当作治疗工作的材料。
传移分析是在干什么呢?每个人在早年的情欲生活中结合了先天倾向而建立了陷入爱情的先决条件,使得他对于本能要感到什么满足,以及他为此满足所设定的目标何在,都会构成一种或几种样板,每个人都会不断重复使用,但也不断照此而更新其印制的产品,这样就综合形成了个人所偏好的爱对象。
传移分析的分析
每个人在早年的情欲生活中结合了先天倾向而建立了陷入爱情职中的先决条件,使得他对于本能要感到什么满足,以及 他为此满足所设定的目标何在,都会构成一种或几种样板,每个人都会不断重复使用,但也不断照此而更新其印制的产品。这样就综合形成了个人所偏好的爱对象(love objects)。
2.10遗忘与记得:移情和阻抗(2)
宋文里教授
力比多的力除了会对外也会导向自己,力是全自动的。
从开始的隔沙发对坐,到慢慢的距离变近,来访者通过传移,在与治疗师之间进行演化。
电影《危险疗程》在讲荣格故事,与来访者年轻女性后来变成恋人关系。
临床的战局,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与荣格谈后发明的情结,用希腊的戏剧来描述,俄狄浦斯情结,人和自己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弑父娶母。《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一开始崇拜祖先,后面开始崇拜图腾, 象征性的把父亲杀了。
2.11遗忘与记得:移情与阻抗(3)
分析社群,设有督导的设置,不是专辅导你一个人,是督导这么几个人;精神分析用非常亲近的关系,结盟成社群。
在创造一种新传统,新的人的关系。
训练分析。举例,你需要做过训练分析,一周一次或一周三次,或一周五次,每天都跟分析师见面,非常密集的关系。咨询关系是很不同寻常的关系。
分析有没有结束的一天,分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分析让你变成一个斗士,无时无刻不出在战斗的状况,要不然就回到生活中,浑浑噩噩的,精神分析让你变成另外一个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这种分析之法也不限定在精神分析之中,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同理。
2.12“我”的分裂或分化:否认、分裂等防御机制
传移一定会发生, 会有什么根据呢?人个人之间的关系亲近到什么阶段会发生变化呢?
传移的现象是亲近的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投射现象
弗洛伊德在生命最后的1939年写的《防卫过程中{我}的分裂》
ego自我
self自我
i 我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不同:ego很狭隘,self更大这个说法不对,弗洛伊德也很长用self这个字。
我变成第一人称,自称的时候是比较晚的。指的是我方和彼方,战斗的关系,我方,敌我双方。
吾 只是我的意思
我们跟别人说自己的时候,指的是鼻子,古人造字上面的自,指的是自己,下面畀是音。
弗洛伊德称为我这个我,你所了解的你,并不全面,真正在日常生活中的我是比较少的,无意识的我很少。
那个不自觉的我用 it 来称呼。
其中的一个我,在恐惧冲突的状态下出现,我会对这个我排斥,意识上是否认。
否定的问题:用是和不是、否这样的方式回答。
弗洛伊德发现当一个人说“那不是我,肯定不是我”非常强调的时候,那就是他的现实。
2.13“我”的分裂或分化:阉割焦虑、恋物癖
it
it 比 ego 就出现了,婴儿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要2-3岁才会。妈妈说你的时候,孩子也会说我,慢慢才会理解说你是指的自己。
对于阉割的焦虑:有的父亲在说小孩的时候,会说“再闹把你手砍掉”“再闹把你小鸡鸡弄掉”这些会让孩子觉得身体的某一部分会被阉割掉,这种恐惧会慢慢在发展,小男孩在开始意识到小女孩没有阴茎,是被爸爸割掉了,自己所担心恐惧的危险是真的。把恐惧具体化,创造出一个替代物,当他在否认的时候,取代他丢掉的东西。
女孩子对阉割焦虑也是有的,
一开始会认为慢慢会长出来了,在长大一点,会知道小女孩是长不出来的,
恋物癖:男孩的阉割焦虑,是被父亲吓得放弃了用手本能的满足摸性器官,会创造出一个替代物替代,也就是一个恋物,对于现实进行否认,因此也保住了自己的阴茎。
2.14语言与无意识中的分裂结构:字词的正反两义。
宋文里教授
梦的作品
梦中会创造出新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虚:老虎头,下面是草丛,是指老虎卧在地方。
虎卧之地,现在的虚是指什么都没有,废墟。
虎卧之地很重要,你看到的时候老虎在不在,必须不在呀,要不你很危险。一个重要的地方,重要的东西不能在,要不会很危险的。
一个字可能带有两种意思,这两种意思可能还是相反的。
冷热是温度,两边的对比说出一个意思。
乖,乖逆,乖巧外在乖内在不一定乖
2.15语言与无意识中的分裂结构:不可思议之事
宋文里教授
畏,台语中还有厌腻的意思;
第一语言本身的意思,第二语言之外的意思,背后之意;第三是语用学。
弗洛伊德解决语法的意思的时候,找到了格林,他是语言学家。
坟墓
2.16释梦与临床分析实务:梦的记录和分析报告
同一晚上做不同的梦,是同一议题
快速眼动,做梦时刻
精神分析要知道梦的内容:梦只是醒来之后做的梦,,不是所有的梦,一般是醒来前所做的梦。
不用一直记笔记,重要的梦会重复出现
精分规则是不用笔记本记,碰到要紧的梦可以让来访再讲一遍
2.17释梦与临床分析实务:精神分析的成功之法
宋文里教授
反移情慢慢也用来理解来访者,有加成效果。
2.18回到未来的弗洛伊德:分析中的建构
宋文里教授
未来的精神分析
回到未来,弗洛伊德对于未来的建构。
弗洛伊德写了一篇文章,【否定】,
精神分析给人狡狯印象:某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某个场合里,道出了关于精神分析技法的意见:他说,在对患者作诠释时,分析师的治疗原则竟是抛铜板正面算我赢,反面算你输,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同意我们的说法,那么诠释是对的, 但若患者和我们矛盾时,那只是他阻抗的征象,因而我们仍是对的。以此为之,在分析这位可怜虫之时,无论他对我们的说法,作法会有什么反应,我们总是站在对的一方。
分析好似考古学
人物不见了,我们做的不是建构,而是在建构;如,梦,描述的不是那个梦,而是再次建构的梦。
从碎片中拼出全图。分析师也要从记忆的碎片中透过推论,透过自求理想,还有分析主体的行为,来重建出一幅图画。
考古学家所谓的重建仍是其目标也是其终点,但精神分析的建构却只是个起步的工具而已。
2.19回到未来的弗洛伊德:倾听、口误、记忆
宋文里
使用暗示来诱导患者
概念以小见大
口误的方式说的, 推测原来想讲的东西
由分析师所开启的建构必须以患者的回忆为终点
孩子在门口听见妈妈发出呜呜的声音,长大了在分析师的引导下回忆到,在门边听到了声音,还有一只蟑螂。从这一点可以想到父母在屋里做爱,孩子在自己屋子里过来到门外听到了,以为是爸爸欺负妈妈,中途又被蟑螂吸引过去了。
分析治疗中作出的建构——试图达成解释并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