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四.五.导师从三方面来开示
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欲望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并不是一切,是欲界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基本欲望,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佛法还从五个渠道,来对世界的认识和需求,就是眼耳鼻舌身,佛教到底怎样来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种属性,就是即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他不好,即不属于道德的范畴,也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另外佛教要鼓励我们要去建立一种善法欲让这种善欲法成为我们身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佛教告诉我们对欲望这个问题对人基本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主张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所以佛教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欲望越少,就容易幸福快乐,欲望太多,让我们在这大自然不胜负担,欲望消耗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人类需要惜福,懂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福报,同时也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福报。
二.重生.众死,关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一个世界多半是重视生,特别重视生就是对生有一种深深的贪著,所以在凡夫的生命里对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来自于生命内在的一种潜意识。生就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多数人认为佛教是重视死,人对生死的认识到如何修行,超越生死征得涅盘,在现实的教界中会做经忏,就是给死人念经,这也给大众造成一种误解。这跟净土宗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界非常盛行,就是通过念佛修行的结果,死了之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道次第论》里讲到念死,念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可以帮助我们精进修学,佛教还重视临终关怀,通过这一点也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所以学佛人一方面要重视当下修行,不仅为当下做准备,一方面为了当下过得好,同时也为了未来过得更好,佛教给我们三种利益,包括现世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三.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就是利他,关于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佛法经常会说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真正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自利利他。
心得,通过本课知道佛教认为人的欲望分五种,财色名食睡,在人的欲望道德属性上,分为善恶无记三种,不善的欲望会成为犯罪动机,让人产生执着,带来痛苦和灾难。佛教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告诉我们基本生活要少欲知足,以前喜欢买买买的不善欲要改变,要合理对待追求不善于的欲望动机,不断激发为善的欲望,并且不断激发自己的善欲法。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