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前几天出去旅游的时候,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看满眼绿意葱茏。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站在草原边上,安安静静的看着草,好几个孩子们混熟了便要一起去骑马。可是这个小男孩看看妈妈,又看看马,说,我不想骑。
然后,就坐在了蒙古包旁边的草地上。
我走到他的身边,说,怎么不去骑马呢?没想到男孩给我的答案竟然是“没意思”。
我又问他,喜欢打游戏吗?我想,现在的孩子们,不会打《王者荣耀》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即使我,也对这个游戏略知一二,为了和我的学生们有共同话题。
谁知道,他摇摇头,说,没啥兴趣。
我心一惊,这么个小孩子,居然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可想象。
这时,孩子的母亲走了过来,自豪的说,我们家宝贝,学习可是一流棒呢,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没几个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的。对了,宝贝,旅游完了之后,要回去写一篇游记哦。
男孩子面无表情的点点头,便开始继续发呆。
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最是该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充满探究的,可是,这个孩子对什么都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状态;出来玩,居然还要写游记?有没有天理啊?
02.
忽然,我想到了一个词:好孩子。
我们眼里的好孩子是什么?听话,乖巧,懂事,不惹事,不生非,上课乖乖听讲,下课好好写作业。从来不骂人,几乎不打架,见了老师立定敬礼,和每个同学都没啥矛盾。
然而,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最本质的东西?
究竟,“好”的定义是什么?
身为老师,越来越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的男孩子越来越中性,甚至女性化。他们都乖巧,懂事,他们都鲜少愤怒,他们都不会打架,他们都不惹是生非。即使下课后他们也待在教室里学习;即使被老师提问也总是怯生生的样子,不敢高声语;即使骑自行车也是规规矩矩,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他们不怎么打篮球,那样太浪费学习的时间;他们也跑步,却不是快乐的追逐打闹,而是苦逼的为了中考体育。
他们十几岁的身体里,装了几十岁的灵魂,对美景熟视无睹,对美好无动于衷,他们没有感兴趣的东西,他们甚至不会做游戏(除了会打电脑游戏)——
少年,少年应该是这样吗?少年不应该是蓬勃向上的吗?少年不应该是爱玩爱闹的吗?少年不应该是活泼好动的吗?少年应该像山野里道路边的树苗,总是孜孜向上,不畏风雪雷暴,而不是求安宁求精心——这是六十岁的人,才应该去做的吧?
我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的呢?
虽然我是女孩子,可是,我一样爬上树去摘果子,一样拿着弹弓打鸟玩,一样跟在一群男孩子后面去看他们打架,一样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从山坡上冲下来,享受耳边的呼呼风声……至于男孩子,那简直真的是疯狂。从两米多高的矮墙上跳到麦垛上;跳到河里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过一会才能看到他们浮上来;打打闹闹甚至扭打在一起,哭红了眼睛后一会又是好兄弟;作业因为贪玩没写完,被老师拿着板子“啪啪啪”抽打,第二天依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再去玩;放学后不回家,跑到地里去摘长不成高粱穗的高粱霉霉(官名不知道叫什么),吃的满嘴都是黑乎乎,却心满意足......
这才是孩子的样子吧?
03.
著名社会学者、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说:“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贪玩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也不贪玩,对其他事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自己一点兴趣也没有,能够持续做下去并做的很好的可能性是多少?能够愉悦自己又创造价值的可能性是多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能够愉悦的去生活,快乐的去创造,而这一切,绝非仅仅会学习就能完成——若没有持续的热爱,没有完全的兴趣,这样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现在的小孩,两岁要会背多少首唐诗,三岁要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四岁就要会说英语,于是,早教班雨后春笋一样欣欣向荣,我们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对他们拔苗助长。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禾苗都死掉了。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就此被扼杀。久而久之,便不会再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你喜欢一样东西,家长说“这个没有用”,你喜欢另一样东西, 家长说“这个啊考试不考”,慢慢的,我们的孩子们终于“成功”的与一切兴趣隔离,而只剩下功利的“学习”。
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熬”,熬到高中毕业,高考完那一天,他们把所有的试卷书本都撕碎,这是一种畸形的发泄——又爱又恨的感觉,让他们无法体会期间乐趣。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将年少时被压制的天性表露了出来,却依然是一种畸形的表达——童年早已远去,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放被囚禁的灵魂,只能沉沦。
并非没有清醒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的,你以为的枯燥无味他们却甘之若饴——可惜,被兴趣养大的孩子,太少太少。
04.
成长是一件长线的事,不要因为近期的成绩,而扼杀他本可以充溢一生的快乐;生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不要因为要成为所谓的“好孩子”,就不让他去释放自己的天性,不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能够支撑我们快乐的走到人生巅峰的,只有兴趣,没有其他。
所以,不要仅仅告诉他1+1=2,也不要仅仅教会他ABCD,而是,让他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世界,然后,帮助他走进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