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12:为什么要尊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从师求学的道理:发自内心地尊敬老师是最难得和可贵的。因为尊师了所传之道才会为世人所珍视。所传之道为世人所珍视了求学者才能重视学业学习。所以人君在两种情况下不以对待臣子的方式对待臣子:当臣子在祭祀中是主祭的时候,人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方式对待他; 当臣子作为传道人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方式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人师被人君召见为之讲书释道时免于北面行君臣之礼。这便是尊敬教师的意思。
古人讲“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作为传道的人师,便一直被放置在与天、地、君、亲等量齐观的高度来敬仰。
据说,清朝的封疆大吏年羹尧,因为少年时深味传道人师对自己的“改天换命”之功。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传给后世子孙,这副对联的上联便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行伍出身的年大将军的对联写得狠了一点,但其中的殷殷真情还是值得后人留意的。
为什么要尊师,或者说为什么尊师要提高到如此高度?
一、“尊师”是教学有效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倘若不能发自内心地亲敬自己的老师,是很难信从他所传的道的。求学者倘若对老师没有半分敬畏,对老师所传之道自然也是轻视的,轻视所学之道,怎么肯用心学习、吸纳,怎么肯踏踏实实去实践呢?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先后投奔项梁、项羽,不被见用后又投奔刘邦,依然不被见用,甚至因为违反军纪差点被就地斩首。一句“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被夏侯婴救下。再后来,萧何看出了韩信的不凡,在韩信认定自己难被刘邦重用决定中途离去时,连夜将其追回,郑重推荐给刘邦。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刘邦采纳萧何建议,决定重用韩信。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一举夺得天下。
不被看重时,怀揣什么样的能耐都是空留遗恨。被亲敬倚重时,韩信的本事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同样的道理,在教学活动中,发自内心地敬重老师是顶顶重要的事情。
二、“人师”贵在“继其志”
为学者拜师向学,根本目的是“继其志”。
民间有个传说,讲老虎拜猫为师学艺,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自认为已经把所有本事都学到手了,想要吃掉自己的老师。无论猫用什么样的办法应对,老虎都用相同的办法迫近。情急之中,猫噌地一声爬上了树。得亏当初没有教老虎上树,才算保住了性命。
这个传说,导致民间艺人在带徒弟时,都会学那只传说中的猫——留一手。久而久之,你留一手,我留一手,技艺传下来便一代不如一代。
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与《学记》所倡导的为学目的是违背的。“人师”教学是为了使人“继其志”,而不是获得吃饭的手艺。“人师”的格局小了,自然是带不出好弟子的。
试想,学者向学是为了继人之志,怎么可能不对所拜人师怀揣敬畏之心呢?
《学记》将大学学子的学习目的定位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从小处看,“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本事要从“人师”那里拜求;从大处讲,比具体本事更了不起的是“人师”的格局与志向。没有虔诚敬重,哪一样都不会轻易到手。古代的人君不以主子的心态对待老师,老师为人君讲学时也不必过于讲求君臣之礼。之所以要将老师抬高到这样的位置,目的还不是为了“继其志”,为了实现“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理想?
回过头来,再来想想传说中的那只猫老师。不知道敬重老师的学生,且不说能不能“继其志”,能不能成大器。试问一句,不懂得敬重老师的学生,谁敢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