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的这首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
典故“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刑天舞干戚“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除了诗中所云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也都出自《山海经》。
《山海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
李白的寻仙思想和浪漫主义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能算是对《山海经》很好的延续;
“诗鬼”李贺更是在诗作中,把妖、魔、鬼、神应用到化境;
志怪小说《搜神记》几乎是脱胎于《山海经》;
《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小说都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山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