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敬爱寺楼
(唐·杜牧)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敬爱寺:在洛阳怀仁坊。这首诗当作于开成元年或二年(836~837年)春,即诗人在洛阳任职之时。是作者在洛阳怀仁坊敬爱寺游玩时写下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托事于物,寄兴深微,应该结合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处境与立场来理解。
唐文宗大和九年秋,郑注、李训弄权,长安政局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杜牧深感不安,“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随行唯踢踏,出语但寒喧”。后自请到洛阳,意在避祸,不到四个月,即发生甘露之变。唐文宗本来联合郑、李等人合谋铲除宦官,却被宦官反戈一击,导致包括四名宰相在内的一大批中高级官员被杀,数千人牵连送命,“纷纭白昼惊千古,钛镢朱殷儿一空”;朝政完全把持在宦官手中,“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朝廷气氛极度恐怖,官员们早上去上朝,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了解了这种背景,再读此诗,就能理解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忧惧苦涩之情,复杂难言之意。“暮景千山雪”象征着当时阴沉恐怖的政治环境,日暮昏昧,千山堆雪,这是处处艰险、危机四伏的意思。
“春寒百尺楼”象征着诗人的处境,诗人虽然处于百尺高楼之上,暂时远离危险,却是春寒彻骨,对外部的危机感同身受。
后两句“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来,但“悠悠”却不是“天地之悠悠”的“悠悠”,而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悠悠我里,亦孔之癣”的“悠悠”,忧思郁结的意思。
甘露之变的惨剧导致中晚唐政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晚唐士人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政治家如裴度、牛僧孺等都远离了政治中心,意图全身远害。处于政治漩涡之中,他们不能自由地发泄心中的忧虑和愤懑,只能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杜牧也是如此,他的身份、个性、经历、政治立场决定他不能像未入官场的李商隐等人一样大声呼号“谁眼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而只能将无限感慨寄诸“悠悠”,使得这首《题敬爱寺楼》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兴寄深远,感慨万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