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很多时候生与义这二者是分裂的。就像当时的王道与霸道,前者注重的是生存背后仍然挂钩着的义,后者仅注重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为什么孟子会支持他的王道?为什么孟子会在这样一个礼乐已不复存在的时代,仍然选择推行儒道呢?
这是因为不管在我们做的事情背后最重要的都是仁义,这个仁义这也是儒家教给我们的学问之道。
孟子的学问已经与我们如今所指的理性层面的知识有了很大的差异,它是一种朝向我们内在精神的学问,也是站在德性层面来讲的学问。如今我们所说的学问之道,更多的是对我们智力方面的提升,而儒家所说的学问之道,更多的是对我们志向的坚定。在孟子告诉我们志向的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反对外在的修行。但是在我们需要修行外在的同时,内在的大道是不可能缺少的,我们需要将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我们的内心,其实我们内心结合了我们的志向所理解的东西外推出去。这便是一个天道下贯人心,人心再经过自己的融汇之后再外推的过程。所以事实上智与志是不可以分开的。
在我们拥有了内心的志向之后,我们便需要将自己的志向推行。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诸多的问题,在历史上最经典的生与义的问题便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的意思便是在我们的生命能苟且的活着时,我们放弃了屈辱的活着,而选择了义。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极端的,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面临一个极端的义与死的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利与义的选择。想象一下,当我们面临一个可以获得无尽财富的机会却需要我们放弃我们内心的仁义的抉择时,我们会怎么选择呢?当我们可以放弃内心的坚守,而选择更舒适的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
这个问题并非离我们很远,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这样的利义选择问题。就比如说当我们周末的时候可以选择玩手机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要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还是陷入无尽的娱乐漩涡呢?或许当我们面临一个舍生取义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坚定的肯定回答会让人们感觉自己的志向十分坚定且义不容辞,但事实上我们就连生活中的小事都做不好,更何况这关乎生命的大事呢。
所谓操则存,舍则亡,若我们不希望我们生命中的善性被我们亲自放失,那我们就必须要坚定自己的志向。通常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智力都是大体水准相同的,最终能够造就我们之间个体差异的,都是我们在道德层面的志向的坚定与否。只有在我们坚定了我们的内心之后,才是真正的将我们本性的善的因然变为后天的使然。
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多数人都失掉了内心的道德性,这一点便可以体现在多数君王都愿意实行霸道而非王道身上。而在我们身上,志向的坚定与否便可以体现在我们每日的学习之中。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中并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智力上与我们的不同,而是他们没有坚定志向。当这些孩子们没有获得志向这一生命的牵引绳之时,他们又怎么才能做到专心致志的学习呢?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更不可能在闲适的休息与烧脑的学习中做出合适的抉择了。这仍然是一个利与义的问题。
现在我们班的孩子有很多已经可以在利与义之间做出抉择了,因为他们的志向足够的坚定。但是可能他们现在还并没有找到未来的方向,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精神上的飞速发展,因为最终我们未来的方向,未来的职业也只能是一个为我们的生命理想做工具的事物,无论我们今后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我们生命最终要追求的价值都是没变的,最后我们都渴望将生命中的义活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生命终其一生都在完成自己的完成自己的志向过程之中行走着,但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志向。所谓“望道未见”,这一大道使我们生命的目标,但他绝不是我们个体生命的终点。道,如同义一般,是我们需要用一生活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