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者,源自于《诗经》“赋”,“比”,“兴",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即比喻。比喻是诗词创作重要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比喻能以短小的篇幅,表现深远的意境,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比喻在不同的文体中,又有着不同的作用。议论文借比喻明理;记叙文借比喻感人;诗词借比喻达情。近代学者朱自清在《诗言志辨》里把比归为四类:①咏史,以古比今,创始于左思。②游仙比俗,创始于郭璞。③艳情,以男女比主臣始于唐。④咏物,以物比人,起于六朝。
比喻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
一是明喻。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三四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比梨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又如杜牧的《山行》中有: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秋天经霜的枫叶与春天的红花相比,不仅色彩艳丽,盛似春光,而且比春花更耐寒,突出了诗意。
再如王昌龄的“《芙容楼送辛渐》中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晶莹洁净的玉壶之冰,来比喻自己心底明净纯洁,不受功名富贵的牵扰。
二是博喻。是连用几个事物来比一个事物,能加重事物的份量,突出事物的形象,深刻地显示艺术气氛。如贺铸的《青玉案》词末尾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连用烟草、风絮和雨三件事物,来比喻闲愁之多。
三是隐喻(也叫暗喻)是一种本质和内在意义上的比喻。诗人不愿意或不便于直吐胸臆,而用这种隐喻来表达。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从诗面上看是写花的影子日收月送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诗人受贬后对当朝者中一些小人用事的一种不满情绪的泄露。
比喻在具体作法上又可分为:
A、以物比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把五岳比作细浪,把乌蒙比作泥丸。
B、以景比意: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毛泽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以眼前之景,比农业合作化运动。
C、以物比人:
斥晏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晏鸟、鸡比小人,以大鸟、老鹰比罗荣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