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元青】20190427 “了解生死”课堂笔记

【元青】20190427 “了解生死”课堂笔记

作者: 蒋立行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1:45 被阅读0次

课前思考:
死亡之后,没有了肉体,会自由吗?
什么决定了死?
这一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出生?
业力=执着的信念,是生命轮转不息的推动力。

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信念?
无明。

我是谁?
生而为人,各种意识(想法)流经体内。“我”是一个意识流经的集合。例如,星球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地区意识、家庭意识、个人意识等等。
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存在,“我”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相同的意识组成了意识场,进入一个意识场,就会自动调频,个体的意识即内在想法随着意识场而改变。

量子力学研究结果对意识领域的启示。
量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携带者,不可再分割。量子细胞产生微能量(subtle energy),即意识。量子细胞包裹在分子细胞周围,形成微能量场。念|意识|微能量都是有能量的,例如,当一个人心里想“我是健康的”,或者“我身体不好”时,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相应的实相。而这一切都是“我”的选择。化解方法有两种:第一,体验透;第二,看见这个念,将其移除。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在意识世界,当意识聚焦在周围人身上,分身到周围人的意识体上,“我”呈现波的特性,无处不在。当意识聚焦在自己身上,则呈现为粒的特性,停留在某处。

量子纠缠。如果两个粒子的距离够近,它们可以变成纠缠状态而使某些性质连接。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有关系的量子,一个发生改变,必然引起另一个改变,两者的改变同时同量发生。
在意识世界表现为:一个人活着,时刻在受到外界的影响,即“意识(量子)纠缠”。因此,我们平时要多感恩少怨恨。当你感恩他人时,他人的灵魂也能感受到并同时做出感恩的回向;当你怨恨他人时,他人也会做出怨恨的回向。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两个能量和振频相近的人,会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

量子叠加,就是指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在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上。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理论曾经形象地表述为“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只要没有人来干扰(这一说法叫测量或者观察),你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在意识世界,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他的意识处于叠加状态,这时候,“我”不是“我”了,受到了他人的意识叠加和控制。换句话说,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爱人者人恒爱之”,别人的缺点是自己缺点的映射。

量子吸引,即同频相吸。当你是自私的,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私。散发爱,收到爱。注意调整自己的意念。
量子干扰的利与弊:一方面,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所谓“兼听则明”;另一方面,可能会受制于他人的意见,从而阻碍自己的成功。我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通过静观找到自己的生命属性,尽量不受世俗意识的干扰,做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把自己的意识从叠加态中抽离,斩断纠缠,消除干扰。而当我们觉察和定力不够的时候,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例如,去超市或者商场购物,是不是常常被超市的意识场叠加和干扰,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要买什么,反而买了一堆计划外的或者根本不需要的物品。

每个人都各自组成一个意识场(能量场)。具有不同意识的人近距离接触时,会产生对抗和干扰,一方会发生意识扩张,企图干扰和控制另一方,从而替换和覆盖对方的意识场。如果定力不够,就会被干扰或者被调频。

世界是合一的。万物具有互依性与无我性。

人类的根本无明就是愚痴。无法理解真相(包括自己的身心现象)。追逐金钱、名利,就像海底捞月的故事。当你深信“我不够好”这个念|意识时,就说明你认为有个恒常不变的“我”存在。我们做青见功课,就是要大家看到你的这个“我”,然后化解。不了解事物实相,就会被无明驱使。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我们的本性状态是:如如不动的空。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灵魂。每个细胞与我们的生命一样,生灭无常,没有什么事物时恒常不变的或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受也是无常而非恒常的。

善恶是相对的,在佛学上只是意念的一个简称。善恶的界定要看发心、初心、心的动机。我们要做到不负此生,而不必刻意成为别人眼中的善。违背自己的心,是对自己最大的恶。

信念=潜意识中深信的念,导致了一生的实相。因为觉得有个“我”在,过去言行造成的习性(信念),所以产生了分别心。一个信念的执着匹配了一个类似的物质现象,构成了一个生命的基本形态,即身心的开始。肉身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之对应的有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被动摄入外界信息,引发了爱恨等情绪,继而产生了贪心和执取(占有欲)。有了贪爱和执取,便有了一个执着(我执)。信念一经形成,便开始感召未来的体验。所以,要把自己的意念先调整好,以便感召真正想要的东西。佛学的“十二因缘”可以很好地解释友情生命轮转的过程。缘起就是众生的无明,由此经历一系列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再回到无明,轮回不息。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驱动力。

佛学中的六道,其实是人们对念力与生命体验的一种简称。天道:骄傲;阿修罗:嫉妒;人道:欲望;畜生道:愚痴;恶鬼道:贪婪;地狱道:嗔恨。所谓“一念佛一念魔”。一念善,开始吸收善的频率,最后善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一念恶,恶的频率追随你,最后恶发生在你身上。佛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自我是假象,不断变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而你却执着于这个“我”。

死亡是结束吗?
肉身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生存。当量子消失时,不是死亡,而是重生。没有了身体,意识在最细微的层次上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一系列经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再加上之前死人体重实验证明了灵魂的存在,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发现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分为两种:自然死亡(有准备的死亡)和非自然死亡(无准备的死亡)。人死后的意识敏锐度是生前的7倍以上。死亡时人生的关键时刻。有准备的死亡能够为离开肉身后的亡灵意识做出正确的引导。通常阻碍临终引导的是人们的愚痴特性:拿不起,放不下。

临终关怀。
临终者想要的也正是你真正想要的:真正的被爱和接受。
临终关怀第一步:生命回顾&生命释放。告诉临终者: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引导临终者与每一个人生阶段说再见,用释放法进行释放。告诉临终者,跟着白光走。
临终关怀第二步:生命告别。临终关怀者,通常是亲近的家人,须保持平静,意识与语言都表达出无条件的爱与接受,不抗拒,不眷恋,允许和接受临终者的死亡,引导临终者平静地离开。

明光自然呈现给每一个临终者,然而一颗未经训练的心灵,是无法认知到明光的,即使明光就在身边。
死亡是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刻。以死亡为镜,可以问问自己:你这辈子都做了些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做到问心无愧?你活得值吗?

人生无常,不知道明天和无常哪个先到?
活着的人们不妨自问:我是否能够随时无憾离开呢?

佛学中的解脱法门1:戒定慧。
戒:认识自己(心地无非自性戒),定:安住本性(心地无乱自性定),慧:空性智慧(心地无痴自性慧)。

解脱法门2:忏悔、感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青】20190427 “了解生死”课堂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k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