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盛夏的五月,携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往黎黄陂路赴一段往事的约定。骄阳当空,却不觉燥热,也许是身边的人,也许是身边的景,亦或是又是心中的约……更多的是那一份欣喜与愉悦。

最是一帘景最浓。宋庆龄汉口旧居,记得那是大伙照相的地方,在那幢建筑下,选定一个方位,所有人整理好衣襟袖口,以及被风吹扬的舞动的发丝,自然不失端庄,恬静而又美好,像对待着远方打马归来的人儿,看着前方,面露红粉的莲花……宋庆龄汉口旧居在汉口沿江大道的黎黄陂路口,在这一片地方,幽静的一禺,有一座高三层的小楼,类似于米兰花花蕾淡淡的米黄色,有着杏黄色的外表和纪念碑似的塔楼,一眼望去是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她静静地踮着脚尖,仿佛永远保持这样一个姿势,望向远处,望向来来往往的行人,望向中国历史里那段岁月,笃定地望向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塔楼高有四层,方形模样,一种尊严感直抵内心深处。连接起靠黎黄陂路和沿江大道的两侧主立面,是小楼的亮点。特别是建造在塔楼每层越向上越小的窗户,在不规则中跳跃,使小楼显得独特新颖,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星空必定璀璨。

最是一史色最重。在临近沿江大道的一侧,三段构图的手法将小楼内廊巧妙划分,借以回廊的雕花铁栏和铁制吊灯,让人浮想联翩。回廊外,正中的圆拱形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写着10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注视着眼前的建筑物,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又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历史,一段国人记忆,一段甘之如饴的往事。这是宋庆龄1927年在武汉的居所,历史不会说谎,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1926年底,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2月10日,宋庆龄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随即住进了这幢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了8个月。

谈及宋庆龄汉口旧居,不得不说说旧居的发现者,雷正先和胡传扬两位老人。这是两位部队退休的老人。是他们发现了这片黄土地,这片净土,亦是片热土。某一年的5月在发表在《武汉春秋》一篇“宋庆龄汉口旧居寻访记”中窥视出发现的经过:1998年2月,他们在遇见了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宋庆龄故居主任何大章后,萌生了寻找宋庆龄在汉居所的想法。在多次奔波于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在与黄埔老人的访谈后,他们经过辛苦的考证和寻访,最后确定1927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汉口分行大楼的旧址,也就是现在的汉口沿江大道162号即是宋庆龄当时在汉旧居。宋庆龄所居住的这座小楼,始建于1896年,最先是一家专门为俄茶商交易而开设的华俄道胜银行。

最是一人道不尽。这样一个女子,在乱世中如花绽放,在动荡中似火燃烧,在尔虞我诈中奋起斗争。一个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青年时代的她追随孙中山,献身于革命事业,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这样的她,不光满足于柴米油盐酱醋的生计,不仅仅将自身局限于相夫教子,她,大门已出,二门阔迈,始终跟随在丈夫身后,政府身后,人民身后,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身后……

站在原地,一行的人没有多说话,只觉用心感受,将魂灵放出身躯的牢笼,细细品味这一段汉口往事,才不枉此行,不负此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