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观课议课”做成校本教研的日常动作
1. 主题从真实问题来
每学期开学前,教研组把老师们最近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如“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导入环节耗时长却效果差”)列成清单,与观课教师一起协商,确定本月观课主题。主题越小越好,例如“主干问题设计”“教师走动路线”“学困生参与度”,一节课只盯 1-2 个焦点,避免面面俱到。
2. 量表简化成“一张纸”
用陈大伟设计的“观课议课记录量表”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删减:
左半边:用白描记录“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片段”(时间、人物、对话、学生表情)。
右半边:只留三栏——“我想改进的环节”“我看到的学生反应”“我下一步的微调方案”。
这样一张 A4 纸即可打印,观课教师进教室前人手一份,课后议课直接用这张纸做对话依据。
二、观课流程“三步走”
1.课前 10 分钟“说课+量表解读” 。执课教师用 3 分钟说“我这节课最想突破的点”;观课教师用 2 分钟确认量表填写要点;其余时间留给提问与澄清。 |
2.课中坐到学生身边观察 。观课教师分散到不同小组,重点记录 1-2 名焦点学生的“微姿态”(眼神、举手次数、笔记速度),并用手机快速拍下典型环节。
3.课后 30 分钟“议课+反馈” 。
① 观课教师先用 5 分钟朗读量表记录;
②执课教师回应“我当时的意图是什么”;
③主持人用 10 分钟引导大家聚焦“学生学得怎样”而非“教师讲得怎样”;
④最后 10 分钟形成 1-2 条可立即实施的改进建议,并约定下周复查。
三、让量表成为教师成长的“脚手架”
第一步:量表只做记录,不做评价。
量表顶端不设“优秀/良好/需改进”等级,只写“观察者:×××;日期:×××”,淡化评比意味,突出“我们一起研究”。
第二步:量表记录与导学案、作业设计联动。
例如,观课发现“学生在问题链第二步普遍卡壳”,量表右侧“下一步微调”栏就直接写“把导学案第二题拆成两个小台阶”,下次观课再验证效果。
第三步:量表存档,形成校本案例库。
每学期末把典型量表扫描成 PDF,按“导入设计”“合作学习”“学困生支持”等主题归档,新教师入职时可直接翻阅“本校最近三年关于‘提问策略’的 12 个真实案例”。
四、给乡村学校管理者的三条锦囊
1. 量表“本土化”:把量表中的“课堂文化观察”栏改成“容错、责任、互助”三项打分,贴合乡村学校“家校共育”场景。
2. 观课“轮流坐庄”:每月由不同学科组牵头,全校教师轮流做一次“执课教师”和一次“观课教师”,保证人人被观察、人人会观察。
3. 量表“可视化”:在教师办公室墙上设“量表墙”,把本周优秀量表贴出来,用便利贴让其他老师补充“我也可以这样试”,形成持续改进的教研文化。
按以上思路,乡村学校只需一张量表、一个主题、一次 30 分钟议课,就能把“观课议课”真正变成校本教研的日常工具,既不增加额外负担,又能持续提升课堂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