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偶然看到少年怒起杀害母亲的新闻,虽然早已经不是一例,但是网上依旧议论纷纷。对于少年丧尽天良的谴责以及家庭教育的议论再次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潮。显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少年的做为是不值得被同情的,网评更多是辱骂、批评感叹可悲之类。而我想说的却是:岁月漫长,请以宽容相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细致的了解新闻媒体背后的描述,媒体言辞的渲染很容易导致一批又一批的普通大众跨入讨伐的行列,甚至是面目峥嵘,恶语相向。少年有错,无论站在什么样的道德体系里,少年的错都难以被原谅。因为这已经碰到每个大众心理的底线,可是少年如果要寻求原谅就不止是周围亲属那么简单,而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原谅。上学、工作、恋爱、生活。试问有多少人能接受周围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我想是没有。
我不敢想象自己,我也不敢想象少年。在几个案例之中,少年犯案后往往没有逃走,而是特别淡然的待在那里,麻木又奇怪。而对于少年犯案的原因,为出于保护公安机关保密,而媒体揣测,大众被引导议论。我们更多的人认为是家庭教育出问题,导致孩子性格偏激易怒,认为这是少例。近年来青少年犯案却已经屡见不鲜,两会期间也提出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法律从来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而不是确定处罚的精准度。曾今的刑事责任年龄还是很高,我们不会过分强调这件事,如今却一而三再而三的去严格标准。这真的只是少年的问题吗?这真的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吗?
法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这些较大年纪的人所身处的年代少有发生这样的事,而在这个新时代却频频出现。我们要做到不应该是极力地谴责少年,而是思考自己。有没有那么一点可能是因为自己让社会变得多了一分复杂和不美好,而导致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多了一分向恶的可能。
我们已经因为种种的原因让世界失去一个母亲,为什么还要夺走一个少年?如果少年的错不值得原谅,那么也不该是他一个人去承担,是应该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你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我并不是想站在善良宽容的至高点,宣讲自己的大度,我只想说我们不该只是制止为恶者,进行谴责批评。
对于岁月来说,一切都值得被宽容相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