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坊间旧忆——花会

作者: 青山如黛散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10:59 被阅读0次

在中国民间每逢过节时都有举行大型的娱乐活动的风俗,这就是人民口中的“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主要在庙会期间施茶水、施粥等,“武会”则是表演一些技艺,究其根源也是由广大信教之人虔诚祭拜时的仪式转化而来,究竟起源于何年何月已然无从考证。就拿正月十五闹花灯来说吧,就来自于正月十五日寺内僧人点灯敬佛做法事的宗教仪式。

在北京有两处的花会最为隆重热烈,历史也最为久远,一是京西地区的妙峰山花会,二是左安门外的十里河一带的花会。花会在民间流传极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的形式叫“走会”每逢花会人员走会时观者如潮人群摩肩接踵。花会表演一般都在庙会期间举行,也有单独“走会”的。花会在行进表演时叫“武会”每逢市镇上有庙会或者商号举办盛典庆祝等重大等活动时,花会应约都要前去“走会”以示敬贺之意。

花会是民间百姓自娱自乐一种形式,既不是歌舞也不是戏剧又不像是杂耍,而是一种民间文艺的行进表演,有扭秧歌、跑旱船、(也叫划旱船)小车会、耍狮子等内容,行进时的表演节目或多或少繁简不一、京城最著名的就是“十三花会”了,就是十三种不同形式杂耍的集中表演,那可是最全套的表演。表演者都是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老话怎么说:小玩意,真功夫。青山最后一次见到花会行进表演的时间大概是在一九五六年的春节,地点在阜成门内大街的广济寺门前的马路上。

正统花会的行进活动时排列有规矩的,主要的是耍钢叉(也叫飞叉)五虎棍、中幡、挎鼓、踩高跷(有高跷秧歌,地秧歌之分)最后就是舞狮子。用花会的行话说:钢叉开路是头,耍中幡为眼,挎大鼓是胆,狮子舞压阵。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员,首先根据自己所演节目的脚色,进行化妆勾画出人物的脸谱,身着与人物角色相配的衣帽服饰。花会的锣鼓点一响众人行动起来队伍也是浩浩荡荡,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那一位网友说了:青山,耍钢叉的,打五虎棍,耍中幡的,舞狮子的这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吵子会、太平、杠子、杠箱啊?您瞧瞧,青山尽顾着写了,忘了还有这么一码子事?“吵子会”,说白了就是一帮人在哪儿打大铜镲和小铜镲,大铜镲直径二尺多长,铜镲中间铜脐处有一小圆孔拴着尺余长彩色绸布条,一人打铜镲声音就够洪亮的了,那玩意儿十几个人合奏敲起来响声特别洪亮震耳欲聋,故名:吵子会。

杠子,就是现在的单杠,和体育学校的单杠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器械。不过当时花会表演上的杠子都被固定在骡马拉的大车上,安全系数较低许多高难度的动作都不宜表演,每到一处停下来后由男女演员们轮流进行单杠的花样表演。至于演员们动作吗?绝对没有现在奥运会上体操表演时的花样多。

杠箱,八个人抬着四个有铁环相连的木箱,行进中还要表演打各种跟头,以示自己的有真功夫。最有意思的是其后有人抬着“杠箱官”来巡游表演,此官斜向骑坐在竹竿上,是一位善于插科打诨之人,身着大红官袍,头戴一顶黑色官帽两侧有一走路就颤悠悠的纱翅,足登黑色朝靴,低垂的八字眉,嘴上是有八字胡须显得特别滑稽可笑,身后有人持一柄黄色的伞盖。

路边观看热闹的百姓可以随意向官员告状投诉,官员幽默回答各种诉状,因为这位官爷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许多刁钻的问题双方互相争论、批驳、狡辩,无非就是图一个打趣说笑而已。这种互相胡搅蛮缠的争辩形式被人称为“抬杠”。这就是民间俗语“抬杠”的由来。

石锁,一种古代锻炼臂力腕力的器械,现在的人都在玩哑铃,拉力器之类的健身工具。石锁的形状犹如一把古代的铜锁,石锁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下宽上窄呈梯形状,中间靠上部位处掏空留有一段圆石的提梁。玩石锁的人花样颇多,动作有手花、顶花、肩花、海底捞月,张飞骗马,霸王举鼎,金鸡独立等。

双石会,一根粗木杠两侧安有一对小磨盘大小的石盘,形似如今举重用的杠铃但又不全是。表演时一位身强体壮者仰面躺在地上双脚蹬石,另有表演者站在上面做着各种造型表演和多人的叠罗汉。和杂技表演蹬技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表演蹬技的人躺在特制的躺椅上,蹬大缸、蹬小坛子、蹬花伞、蹬桌子、还有蹬小演员的动作娴熟有惊无险。

太平,就是民间小调演唱会,这些演员主要是演唱北京地区流行的“什不闲”和“莲花落”,就是这两种曲调,而歌词可以任意编写。什不闲是一种自我伴奏的说唱曲艺表演,清康熙年间在北京流行,是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来,演出时演员手脚并用通过杠杆绳索来操纵安装在架子上的锣、鼓、钲、钵等乐器,由于手脚不拾闲故而得名:“什不闲”。

至于花坛,就是艺人耍瓷坛子,青山小时候经常在展览馆广场看到艺人头顶不同样式瓷坛子的杂技表演。表演者将百十斤重的瓷坛往上一扔,就会用头轻轻地接住,随即瓷质坛子在头顶上,或不停地旋转、或静止平衡、或头顶瓷坛的边沿而不倒,表演者动作纯熟看似单摆浮搁,实则如同粘在身上一样,最大的青花大瓷坛子少说也有百十来斤,舞动起来随心所欲翻转,此时最见艺人的功夫。

记得前几年在华声天桥第二届春节民俗庙会,大概是在2012年吧,青山有幸目睹了一场小车会的表演印象颇为深刻。在欢快的锣鼓点下小车会的各色人物迈着欢快的步子出场了,首先出场的是身着一身黑色僧衣,头戴僧帽,斜挎一个大酒葫芦,脖颈下挂着一大串的佛珠,手持一柄破芭蕉扇的和尚边舞边跳引领众人入场,随后就是一位身穿长衫头戴黑色小圆帽手持竹探马戴戴一副墨镜的盲人,身穿艳丽的服装脚穿绣花鞋手拿一支长烟袋的媒婆子,随后依次是道士、书生、彩婆、傻大姐、傻柱子、手持拐杖的老太婆,骑毛驴的小娇娘、小车上坐着的小姐,还有一位身穿黄色衣服头戴圆软帽长须飘洒的推车老汉。这些人物就是小车会标准的人员配置。

这些演员根据不同的角色勾着不同的花脸,大白脸、五花脸,小丑脸,身穿各色的花衣服,各司其职生动滑稽相互配合着表演着各种动作。小车会属于哑剧的表演,演员们通过形体语言来表达剧情的内容。其中一位演员的表演最引人注目,身着彩衣头戴冠饰表演出许多滑稽的动作,演出的内容好像是接新娘子回家。最绝的是他能佝偻着身子用双脚尖来走路,引来无数的喝彩声,这个角色一般由会首来当担。

最精彩的就是推拉小车了,演员们通过形体语言将推小车的动作表现出来,小车走平路时坐在车中小娇娘潇洒,过坡岗时小车上下颠簸行走困难娇娘面露担心之色,过河时受到河水的冲击在河中左摇右晃几乎倾斜,小女子面露惊恐之色。这些动作须两位演员默契配合,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随后和尚利用脖颈来甩动佛珠,盲人持竹探马过河,大罗锅的蝎子爬,丑婆子的手舞足蹈,傻丫头,傻柱子围在娇娘前在期间插科打诨,喜庆热闹的场面令观众别有一番情趣。

虽然演员不多表演时特别的投入将自己的平生绝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将每一个风格迥异的角色人物刻画得淋漓致尽,风趣生动的表演无形之中就把几个节目互相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惟妙惟肖精彩纷呈的演出令观者大呼过瘾,用滑稽幽默来形容最合适。小车会中演员们的动作表演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哑剧表演。

一段风趣盎然小节目,但那原汁原味的表演充满着中国民俗文化的元素,古朴民俗风情的演出令观看者心悦不已,也足以证明中国有着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节目传承有序如今焕发了勃勃生机,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数以亿计的观众。

丁酉鸡年正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会向您介绍那些远去的传统、风俗、人和故事。感谢您的关注。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 「333」坊间旧忆——花会

    在中国民间每逢过节时都有举行大型的娱乐活动的风俗,这就是人民口中的“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主要在...

  • 「97」坊间旧忆——弹球

    小的时候我和胡同里的一大帮发小常聚在一起玩拍洋画、扇三角和弹球,如今的孩子们谁也不会蹲在地上玩这种古老的游戏了。今...

  • 「235」坊间旧忆——掼跤

    在北京的民俗文化中绝对值得一提的就是摔跤了,摔跤也叫撂跤,在周代时期就有了这种摔跤运动,这种竞技活动古时候被称为:...

  • 坊间旧忆——踩藕

    早年间的海淀古镇周围的水域面积很大,水塘,河沟、水泡子散落在古镇的周围,农民们以种植莲藕、水稻、茭白、各种蔬菜为生...

  • 「13」坊间旧忆——年画

    用北京老话说讲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尤其是小年过后年的味道是愈来愈浓了,老北京城都笼罩在喜庆与祥和的氛围之中。街面...

  • 「46」坊间旧忆——玉渊潭

    古时候在北京这地界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修建了不少行宫和别院,有广安门外白纸坊一带的金中都遗址,京南大兴县团河行宫和围...

  • 坊间旧忆——拨浪鼓

    前文青山给您详细的聊了一下旧时北京街面上打小鼓收旧货的,也让您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此种行业的内幕。今儿个咱们继续的聊,...

  • 坊间旧忆——逗狗

    胡同里的百岁、小眼子这哥俩整天的领着一帮混小子们到处的惹事生非,这不是哥俩又带着胡同里的一大帮孩子到动物园中逗狗玩...

  • 「326」坊间旧忆——大酒缸

    早年间老北京城中虽然有八大楼、八大居之类的饭庄和酒楼,然而更多的则是街头巷尾中的小饭铺和大酒缸了。大酒缸就是一种铺...

  • 「267」坊间旧忆——京西水稻

    从兵团回到北京后的那几年,每到秋天稻谷成熟后常常托朋友换一些大米,一斤粮票再加上五毛钱就可以换一斤大米。哪位懂行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3」坊间旧忆——花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el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