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就直指出一个误区:“总体流程”不重要。
有人会认为,按“流程”写作会一板一眼、不灵活。而实际上,要想写作流畅顺利,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废寝忘食,是需要“写作流程”的。
拖延症、动力不足,并不是因为找不到有趣的主题,而是写作流程不合适。
“做事情有清晰的结构与制订做事计划截然不同。制订计划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化被动为主动,用有价值、有趣的事物激励自己前进,而不是做一个“计划至上”者。
通过“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比较,可以发现:
“优秀的学生关心的是如何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所以会在遣词造句上煞费苦心。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发现更好的写作角度。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最初的想法往往不会很好,有价值的写作主题不会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直接砸在自己头上。”、“优秀的学生看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们常越过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
“而成绩差的学生却不存在这些麻烦。他们只在本学科领域内打转,只读规定书目(甚至更少),他们不需要严谨的外部系统,只要照搬“如何写科学论文”的惯用公式就可以完成写作。”
下面开始提出解决方案—卡片盒式的记笔记方法。
“卢曼有两类卡片盒: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
记录内容—查看简要笔记—语境转换—应用输出
“我们需要一个可靠而简单的外部架构来思考,以弥补我们大脑的局限性。”
我们常常会觉得灵感枯竭,找不到切入点。而实际上,写作并不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挤”出来的文章,无论释对写作者和还是读者来说,都是痛苦的。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