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孤寂

作者: 左手梦圆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22:18 被阅读28次

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后来看到周王室愈来愈衰落,便离洛阳而西去。路过函谷关时,把关的尹喜一见他就高兴地说:“您就要隐退了,请您走前为我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此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我想,老子是独自回到他的道上去了,因为他所尊崇的就是道。我又记起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中说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我的讲述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实行。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做到理解明白,更没有人能去实践躬行。我的讲述是有一个宗旨、主题、目标的,是有自己的主心骨的。我的谈论事务,是有一个依据、一个主干、一个总体的思路的。只有无知者,才会不理解我,也不被我理解。理解明白我的人绝无仅有,取法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所以可以说圣人是穿着粗布衣服,却怀里揣着宝玉)。”

我读着读着,仿佛跨越远古历史,看到了老子特立独行的身影,但多少路人却对老子视而不见。我想着想着,依稀穿越时光隧道,听到了老子吹响的潦亮号角,但多少沉睡者却对此听而不闻。我可以想象,当年的老子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形单影只。想到这里,我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刹那间被深深地触动。我猜想看,老子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宣讲传道,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但坐在台下的学子们,有的心不在焉,分散精力;有的关起耳朵,打起瞌睡;有的安坐不住,进进出出;有的交头接耳,违反纪律……面对这些无心向学、不求上进的学生,这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圣人之一的老子(另两位是孔子和六祖惠能),在无可奈何之下,也不得不使了点小性子,发了点小脾气,向学生们发出劝慰和忠告。真可谓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呀。不过也难怪,老子您积聚的只是天上的财宝,不是地上的财宝,不能直接给予芸芸众生金钱或房子,而对于把金钱或房子看得比精神和心房还重要的俗人来说,您的“道”是多么的不实用。然而,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谁又能够失去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润泽呢?还是王蒙说得好:“时至今日,两千余年后,中国外国,仍然有那么多人阅读讨论争论您的《道德经》五千言,聚讼纷纭也好,郢书燕说也好,越讲越糊涂也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也好,无人正解更无人实践您的思想也好,您的影响已经伟大绝顶,您的成功已经难以匹敌。还要怎么个知法行法?《道德经》毕竟不是射击要领或交通规则,您想让读者怎么去行呢?”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卞玉京,为了赎罪,于

是,她用锋利的针,刺向自己的舌尖,然后,用血针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抄写《道德经》,断断续续,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如果老子在天有知,我相信,他也会为此深受感动和倍感欣慰。

相关文章

  • 老子的孤寂

    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后来看到周王室愈来愈衰落,便离洛阳而西去。路过函谷关时,把关的尹喜一见他就高兴地说:“您就要隐...

  • 老子的老子

    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儒释道这三家。中国古代文史哲总是粘在一起,好的文学要有哲思,要有意境,或者厚重的历史质感,...

  • 孤寂

    离开他已经快20天了,失眠,人生仿佛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的故事,该从何说起...

  • 孤寂

    单位宿舍就像一个坑,谁也不知道这坑里有没有人。有时听到门外有钥匙转动和开门的声音,但瞬间便回归寂静。 不回家...

  • 孤寂

    孤寂 文/高保民 我站在落日的余辉里 把自己修成了 一动不动的一座雕塑 我用亲切的目光 亲近众生 却凄凉地发现 t...

  • 孤寂

    在这繁华的城市中 有多少人是寂寞的 如同蚂蚁般忙碌 却没有一丝真情 当我们开始期待爱情 可爱情却一而再的伤身 极致...

  • 孤寂

    走在热闹的街道 又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 空空荡荡的一个人 在这繁络的茫茫人潮 温暖而又孤寂 回想曾经 你的一言一行 ...

  • 孤寂

    原谅我的身不由己 就像我纵容曾经的你 原谅我的自私自利 就像我对你那般宠溺 湖水清澈见底 只是不见小青小红两条鱼 ...

  • 孤寂

    难过的是情绪低落到极点,急需找一首悲伤的歌来抒发内心,却没有合拍的词曲。就像快要窒息的人,在密闭的空间死命的寻找出...

  • 孤寂

    云竹亭亭立,青茶伴吴钩; 心慰美人意,却向案头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孤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g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