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迷思:当我们谈论辅导班时究竟在焦虑什么

教育迷思:当我们谈论辅导班时究竟在焦虑什么

作者: 鱼琪儿 | 来源:发表于2025-02-25 17:10 被阅读0次

暮色笼罩的校园里,最后一节自习课的铃声已响过三遍。我望着教室里正在收拾书包的学生们,忽然发现他们的书包总是呈现出两种形态:周一到周五的书包瘪得像片枯叶,周末的书包却鼓胀得如同待爆的气球——补习资料、艺术班画具、各科习题册,这些被家长们精心调配的"营养剂",正在吞噬着本应鲜活的青春。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教育军备竞赛"中,有个令人困惑的悖论:我们把白天八小时的课堂异化为精神休憩所,却将周末时光切割成知识补丁的缝纫场。就像在自助餐厅里饥肠辘辘地闲逛,却把真正进食的时间安排在厨房后巷——这种本末倒置的荒诞剧,正在无数个家庭循环上演。

某个周一的清晨,我撞见倚在走廊看《三体》的张同学。他眼中跃动的星光突然熄灭,慌张地将小说塞进书包的动作,像极了偷食的松鼠。这个瞬间让我想起上周家长会上,他母亲焦虑的追问:"老师,俺孩理解能力不好,您说,要不要给他报个阅读辅导班?"

教育认知的钟摆正在两个极端间剧烈震荡。一端是量化至上的分数拜物教,用红笔在试卷上刻下评判人生的符咒;另一端则是解构主义的学习虚无论,将知识贬损为无用的尘埃。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持续校准的动态平衡。

作为化学教师,我常在实验室见证奇妙的反应。那些成绩单上寂寂无名的学生,往往能在烧杯碰撞间迸发惊人的创造力。记得让李同学描绘胶头滴管时,他三笔勾勒的简图竟暗合达芬奇的手稿神韵。这种超越标准答案的灵光,难道不比选择题的完美分数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东西方教育哲学的差异投射在成绩认知上,恰似光谱的两极。但过分强调"智商决定论"或"努力原罪说",都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就像培育园中的植株,有人是三月绽放的早樱,有人是深秋吐蕊的寒菊,时令差异从不影响生命本身的壮美。

此刻望向窗外,玉兰树正在抽枝。没有哪朵花因为担忧开得不够早而拒绝绽放,也没有哪片叶子因害怕飘落而放弃生长。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草木荣枯之间——当我们停止用辅导班浇灌焦虑,真正尊重每个灵魂的生长节律,那些被成绩遮蔽的生命光华,自会照亮属于他们的星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迷思:当我们谈论辅导班时究竟在焦虑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hnp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