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读书动笔了,晃眼间又虚度几秋,依然是不立之年。
近来很多思绪涌上心头,于是又下载回简书,新立了个账号与笔名。想来,一是可以再整理与安放一下少年到青年(15-25岁)这段时期的文字,以重新审视过去稚嫩矫揉的自我。再者,想趁着还没完全到提笔忘字的岁数,再展纸抒写往昔与当下仍不见成熟的心怀。
我简单把以前及待完成的文字分成几个集子。这里分别讲讲。
『不世情書』,收录了我年少早期的几篇题为杏花笺的文字,个人将其称作古风情言式散文。这些文字从初高中时期有所见迹,于高中结束以后整合为篇。其中的中心主题,可理解为以情书式文法展现出少年时期的那些“怕被人猜”的迷惘与情忧。其中的文字多以古风见长,只因当时初高中13岁左右的年纪开始迷上了诗词、中国风,一发不可收拾。又算作是最初一批接触到古风歌的听众,那时会循环听“墨明棋妙”、HITA、河图等歌手的小众古风歌曲。那时还会进行一些仿写创作,写满了一小本子,可惜因之耽误了功课,致使后期学业愈差,屡屡碰壁受挫甚至到了辍学程度,而一气之下撕毁未能留存。当然,高中辍学转学的原由不止于此,后面可能会再提。
杏花笺是十七八岁时进行写作的。当时古风界还处于“非主流”,这种古风式的文字表达略显浮华,易诟病为词藻华丽却内容空洞。当然那时期的我,就有着独立的文字观,既倾仰清时桐城派之清真雅正,也艳羡汉赋词章与魏晋风流,亦并不耻于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以就坚持这种孤芳自赏的文风。因学识囿限以上所举不作多说。这里再讲讲我喜欢写作的原由。一来是因上面所说的学业关系,当时理科科目的成绩一泻千里,几乎全无基础,只有文科勉强过关。此外,我的作文却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赞扬与鼓舞,后来高三转学之后仍被另两位语文老师眷顾。这就让我至少在文字的世界里少了一份自卑。当然我与文字的牵系,我认为最为肯綮真切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孤独。
说说后续的集子,『结庐帖』,『清音词』多数沿用杏花笺式的风格。其中所展现出的内在与世界观较为贴近。当然,我知道很多人是无法认可其中文字的,我也无法再去深耕完善个人的古风体。但我并不觉得古风体是个错误的方向,至少在当下包括以后甚至一生的时间里,我都会觉得少年时期的杏花笺就是自己最好的文字,无可媲比,亦无可复制。以至于在这里也是不惜着墨。也许到后期,我在回忆录中提及了一些关乎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在有人了解我荒芜的人生之后才会读懂,杏花笺到底讲了什么。如今我只能自辩,那集子中我旧时的花笺小字并非无病呻吟,全然无物,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一些情绪与想法无法以露骨与白描示人。那些文字“嘈杂”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既是少数人也是多数人寥廓的青春。
再往后,『掠影集』与『说与雪』,会收录近期与以后的文字。从『掠影集』开始,我将以亦廾这个新笔名,写一些短篇随笔或杂章。而『说与雪』即是我所说待完成的回忆录,会单独作序,这里不展开去说。当然了,旧时的文字并不多,所想铺构出的背景与世界观尽是支离破碎,如果还有机缘我想我还会去续的,只怕现在笔力难复无从提笔。在此,只可一叹也:彼时之虑未尽,又染当下之忧。
久疏文字,不知所云。这些纷扰匆忙的文字写在几个文集之前,权当作搏君一笑了。希望后续能坚持把所想写的写完吧,哪怕个人的光阴与生活早已归于废墟。
2023.4.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