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总被冰冰刷屏,好像娱乐圈的八卦有多么热闹,其实房企之间的相爱相杀才更激烈,各家大地产商眼中的对方了解一下^_^
在各家地产商中,最低调的是谁或许选不出来,最戏精的是谁应该是有目共睹。
一边喊活下去,一边半价甩卖,一边给卖高了的业主退款,一边三季度拿地最多。这些天万科的表演让我觉得:我是不是欠万科一个影帝?
先从退款说起,最近,一条“万科白鹭郡项目因降价对前期业主每户退款100万”炸了锅,什么?房价跌了还能退钱?100万?
退款100万,那到底是降价了多少呢?小五找到了这样一条截图
五折甩卖!好吧。劲爆的跳楼价吸引购房者蜂拥而至,三天内卖光了。
不得不说,小五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震惊的,直觉上这条新闻与实际情况应该是有出入的,所以先去查了这批房源的情况,得到如下结论:
这批房子,二期的位置没有一期好,还没有车位,没有精装修也没有各种配套赠送,便宜有便宜的道理,按照项目里声称的一期配套装修价值50w,配套两个车位32w,赠送家用电梯15w,再加上位置的优势,其实算下来差距并不大,而万科在这波补偿中,并不会亏那么多钱。
但就是这么一个瓜,不但三天内把房源销售一空,还顺便进行了危机公关,不只安抚了老业主,还传递了一个“房价下跌万科退钱”这样的信号和心理预期。
今天清晨,眼球也赚足了,万科的官方回应终于出来了:
简单总结就是如下措施二选一:
1. 退款20万
2. 退房并做出一定补偿
这一套流程下来,房也卖光了,老客户也安抚了,也没亏什么钱,还给同行带了一波节奏,这一波怎么看也不亏。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何万科要带头砸盘,唱衰房地产行业呢?
你若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会理解他的现在。
你若了解万科过去这些年的经营风格,就理解万科今天的做法。
过去的经验表明,万科已经把看衰自己的行业当作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的形成和管理制度不无关系,毕竟两任管理者对万科股份持有量都不算多。
2008年,万科率先在央视抛出拐点,冰点论,并从珠三角, 长三角开始发展到全国全线调价,随后全国许多房产房价跌幅超过30%,有的甚至腰斩,一大批中小房企不得不低价出售。
2012年,万科率先提出白银时代,唱衰房地产行业,准备大量现金准备做好战略防御,结果许家印,孙宏斌和杨国强没搭理他,持续杠杆拿地,活生生把万科从龙头的位置挤到第三。
2018年,万科又高喊活下去,因为房价下跌就牵动着太多人的痛点和神经,这个口号又一次火遍全国。
看一个企业,利润是面子,资产是底子,现金流才是日子。在表面利润上,2017年万科是280亿,碧桂园240亿,恒大243亿。在现金流上,万科是823亿,碧桂园240亿,恒大-1509亿,万科收回来的钱远远领先,在净负债率上,万科为8.8%,碧桂园为56.9%,恒大高达184%。
可见万科的经营风格是多么稳健,我想起王石不久前说:“万科不做第一不是做不了,而是走的路线不一样。”虽然万科每次都能敏锐的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率喊出房价下跌的口号但每次受伤的不过是中小房企。(是不是有点像学霸说的这次考试真难不知道能不能及格结果下来90多分???)这次的房地产大洗牌看来又会是万科促成的。
其实三季度万科500亿拿地最多,大概等于恒大+碧桂园+保利+融创总和。
可见万科的经营风格是稳健的,保守的,而恒大等其他企业在高杠杆扩张后难免有现金流的劣势。在万科“降价”“活下去”的影响下,资金紧张的中小房企在这个冬天一定更加寒冷。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万科带着现金流的优势大量拿地,收购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房企,完成逆势扩张。
如今,房地产行业告别高速发展时代已经是行业的共识,在这一波洪流中,可以预见,未来大部分中小房企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浪花淘尽英雄,或许最后剩下的只有经营质量过关的大型房企,对老百姓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小五不得不感叹一句,房地产投资还真是令人羡慕呢,老业主亏了钱还有企业兜底。不信你问问今年股市里腰斩的老股民,这待遇差距跟谁说理去?^_^
本人是自由职业者,平时的生活主要是交易和读书,公众号只写干货,只分享我认为有价值有意思的文章或视频,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