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深意,说的就是中外教育的区别:
中国孩子画完了画让父母看,他通常会问:“你看,我画得像不像?”
外国孩子画完了画让父母看,他通常会问:“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像”、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从根本上来说,“好不好”,是孩子在征求对自己的“创作能力”的意见;而“像不像”,则是孩子在征求对自己的“复制能力”的意见。
中国孩子之所以会问“像不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模式的训练——以是否接近“标准答案”来评判自己的学习成果。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对不对”来要求自己。
然而,这一种后天培养的比照式的线性思维。
这种定向思维,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从根源上来说,它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类似于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现象对下一代有着重要的影响。
错误一:过分溺爱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中的宝贝,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是过分溺爱则是害了孩子。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溺爱的现象不在少数。
溺爱并不是对孩子的爱,这种爱给孩子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成为孩子的枷锁。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错误二、物质诱导
“如果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到90分以上,妈妈就给你买遥控飞机”
“如果这次考试你能考到前三名,妈妈就奖励你1000元”
相信这样激励的话语,很多家庭都在用。但是这种方式真的好吗?考试本来是孩子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让孩子奋力考出好成绩?
这样的方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人生观发生扭曲,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人生的追求就是在物质上不断的得到,因此不要为你的孩子示范这样的价值观。
错误三:不打不成材
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体罚孩子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所谓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被很多家长所推崇。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人,利用这种体罚的方式,只能从眼前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不要让你的孩子,在体罚中受到伤害!
错误四:忽视精神教育
随着孩子的成长,可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也许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与他们的精神沟通。这也是很多孩子在叛逆期,让很多家长难以理解的事情。
因此,我们也要时常与孩子做沟通,在关心他们的成绩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
错误五:不要让孩子完成你的遗憾
“我那时候条件差,没机会上大学”
“看看现在哪个不是大学生,不上大学以后没出息”
这样的话也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经常听到的。总是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会让孩子的压力很大,因此不要让孩子来完成你的遗憾。而是应该为了自己的,去奋斗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什么是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超一流大学里,教授只承担导师的角色,以开发学生潜力为己任,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在赫赫有名的英国公学里,学生甚至有权决定是否开设一门课程。
在英国甚为重视的早期教育阶段,以英国天线宝宝早教为例,则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在其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要求孩子依样学样,孩子们接受的是符合其人格和心理要求的启发式教育。
英国教育之所以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究其思想根源,是因为英国的教育理念,植根于基督教传统。基于基督教教义的个性主义主张:个体生命享有独立和自由。
它反映在教育上,即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主动吸纳知识而不能等老师灌输;学校及老师要从这种个性主义的观点出发,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个性差异。
如今,随着社会多样性的发展,作为父母,面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缺失,大家应该引以为戒。不要让这些错误的示范,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