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艺术表现形态和语言的个性化、独特化、自由化,深刻在人性实质、现实情境、思想厚度和故事哲理;核心在价值观念、问题揭示、意识解构和直达本象;简明在由表及里、视觉创意及心灵震撼!——石丰

卖香菜
图文/石丰
1981年暑季,图片中的我叔正值年轻力壮。母亲吩咐我叔,娃还小,没出过远门,多照顾操心一下。我叔满口应承,让我母亲放心为是。
由于母亲在老家村子,人缘普遍很好,她托付同村老乡的事情,一般都无问题。随后,我带上母亲烙熟的锅盔,身披雨衣,脚穿雨鞋,和我叔分别各骑一辆自行车,准备去西安卖香菜。

老家距离西安66公里,骑自行车大约需要4小时左右。这样的路程,在年少无知或交通不便时期,省城西安,堪称一个概念不清的遥远的方位。
那时,老家私人地里种植的蔬菜,如萝卜、香菜、芹菜、茄子、菠菜、辣子等蔬菜,大多销往当地县城和咸阳市,若想卖个好价钱,就须不辞辛苦,受些折腾,去省城西安跑一趟,一般收获都不错。大城市,收入高,消费高,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春播秋收,风调雨顺。那年,连阴雨时间较长,地里的各种蔬菜长得茎高叶阔,蓬勃欢实。一阵秋风中,蔬菜们洋洋得意,茁壮成长,招摇出一片茂盛的菜园。特别是碧绿的香菜,在绵绵秋雨地侵润下,散发出一片新鲜诱人的清香。

在去西安的一路上,我和我叔,露出眼睛,紧扣雨衣领子,任凭秋雨的敲打,我叔骑在哪里,我便跟上即可,我叔吃饭休息,我们就一起吃饭休息,在我叔地不断提示和照料下,安全顺利地到达西安。
我叔年长我许多岁,他多次和村友下西安买菜,对西安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很熟知。因此,我在西安的一切行动,包括如何具体买菜,我听从我叔的指挥和安排。

当年,西安的香菜价格较高,三两根香菜捆成小把,对于当时一般收入几十大毛的城市人来说,三根香菜卖五分,是比较贵的价钱了。
姜,还是老的辣。我不知我叔当时用了什么高明的技巧在推销香菜,他的周围总是人来人往,交易频繁,让我羡慕,让我不解。同样的香菜,同样质量,同样的价钱,我叔不到一两个小时,就卖完了自家的香菜。

我叔收拾完自己的摊子,锁好自行车,又帮我卖完剩下的香菜,同时,我一边卖菜,也在认真观察我叔的推销方法。他招呼顾客,态度诚恳,积极热情,算账麻利,对一些斤斤计较或比较难缠的顾客,他不卑不亢,耐心解释,分寸捏拿得非常恰当。不大功夫,在我叔地帮助下,我的香菜全部销售一空。
我和我叔就近吃完扯面,骑自行车,打道回府。
一路秋雨,下个不停。说是不冷,那是心里热火或者一些许成就之感。回家的路上,我叔照顾我年少,力气尚未完满,放慢车速,我们一前一后,骑行在312国道上。

那时,汽车虽然不多,但一路看到被车碾碎的蛤蟆又被雨水浸泡的样子,让我担惊受怕,恶心反胃,且立即转移视线,让它消失在身后的雨雾中。
尽管,雨天路滑,骑车经验不足,不小心摔倒几次,但依然赶在天黑之前,我们顺利回到老家。

跑了一趟西安,驮了两筐香菜,卖了十几元大毛。父亲说:都不够自行车的折旧钱。
这时,母亲已为我准备好换洗的衣服,将一路被雨淋湿的衣服放进盆子里。她看到我把脚从雨鞋里抽出后,被雨水浸泡得象剥了皮的莲藕一样时,母亲难过得哭了,对父亲说:以后不要让娃到西安卖菜去了。
那一年,我14岁。
石丰/2018/2/26

【石丰简介】陕西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时代人物》杂志社主笔,独立艺术家,自由撰稿人,资深设计师。2018年荣登《时代人物》封面首刊报道。67年生于陕西,现居西安;自幼习画,年少时即有作品发表于杂志和报端。曾从事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相关设计工作,艺术跨界和艺术门类涉猎广泛,现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秉持魔幻解构主义和几何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理念,以艺术的方式和角度,揭示人性本质,消解事物表象,解构现实生活,做有灵魂和有信仰的艺术。
《时代人物》是中国第一本与美国【时代】周刊具有天然姻缘的大型时政综合类期刊。坚持以“全球视野、中国高度”为标杆,团结全球学界、文化界、思想精英,深入时代的各个方面,梳理海量信息,用朴实、深刻的表述为您提供最具价值的思想盛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