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国学•学术国学
7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批判儒家崇尚礼教是否妥当

7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批判儒家崇尚礼教是否妥当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22:04 被阅读536次

【五四时期对儒家的攻击】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陈独秀也说过:“儒教之精华曰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些三十出头的领军人物们,对孔子及儒家大加攻伐,其矛头所指便是“礼教”,甚至将其形容为“吃人的礼教”。

其实,当时的人们已不再关心如何使天下有道、如何使人类社会进入理想的状态这些根本的大问题。那场运动最后变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发泄,国人在受尽凌辱之后将恼怒发泄在儒家和孔子身上,由学术探讨转变为对孔子的人身攻击。那些手擎民主、科学大旗的健将们所写的文章,若不是将孔子称作“孔老二”,那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发表。

陈独秀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是: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不知今天的中国与他所设想的“西洋式新国家”差距几何?

欲使天下有道,有中国孔子之道,有西洋之道。中国曾强盛一时,孔子之道行于中国两千余年,影响及于周边数国。不期清末以来,西洋人国力远胜中国,西洋之道便后来居上,渐渐广布人心。本来,学术的优劣与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孰强孰弱,都是时也命也运也。当时的中国人心向民主,志在科学,一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这便是选择了西洋之道。本来,迫于形势放弃孔子之道,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时的人却已忘了“天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道理,非要在二者之间分出个高下。

陈独秀的话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看法:若不先将孔子之道、儒教之礼贬损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西洋人的平等人权的观念,就不可能流行,就不可能深入人(多为困而不学的民)心,西洋之道便不可能行于中国。今时今日,“平等人权之新信仰”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西洋之道却未能真正行于中国。

0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因:就也,依也,仍也,袭也。因即指根据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成语因地制宜,因循守旧等。这里指殷、周因袭前代之礼,并适当加以损益。

世:从后面孔子所答夏商周三代相因,可知“世”是指改朝换代而言,即易姓之谓也。

百世:如果以一个朝代平均两百年来计算,百世,则是两万年了。孔子以为,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世事如何变迁,即便是万年之后,中国的典章制度,也不会变到哪里去,仍可以推知。可问题是,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是不是孔子当年所推测的样子呢?李鸿章说清末之时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不是否定了孔子的推断呢?

今天的中国,依兄弟愚见,孔子之道与西洋之道仍在周旋博弈。孔子认为:“继周”之朝代,虽百世之后,我们亦可知其所行之礼。今天距周朝,仍未超过百世,当时的礼在今天仍未完全消失,孔子之道亦幸免于泯灭。没有泯灭,那孔子之道在哪里呢?依子贡的观点,是“在人”,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至于孔子之道与西洋之道谁胜谁负,这样重量极的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则完全超出了兄弟能力之所及,我怎敢妄言?兄弟不才,只不过自许为是一个识其小的不贤者而已。

【古人对儒家及崇礼之攻击】

不独近代,对孔子和礼的批判,古已有之。早在百家争鸣之时,其他学派便指责孔子及儒家过于崇礼,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

他日,又复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後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孔子世家》

前面分析过,《孔子世家》所记载的这些批评孔子的话,《晏子春秋》和《墨子》均有记载,言辞大同小异。所以多半不是真的,或许是别人假借晏子和墨子之口来表达对孔子的不满。

前面还分析过,历史上到底有无老子其人,也是个疑问,所以他对礼的批评,更值得怀疑。但是,这些对孔子及儒家批评,代表着一种观念,而具有这种观念的人,从古至今,不在少数。所以,晏子和老子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些话,不必深究,有必要加以探讨的则是对孔子及儒家批评是否妥当。

【反驳老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

老子认为,人们过于守礼崇礼,便会只看重表面上的礼仪形式而缺少忠信的美质,这正是天下陷入混乱无道的开始,首者,端也。

前面分析过,孔子的礼有三层含义,而老子所谓的礼仅是指仪文之礼,而这不过是礼的最表浅的含义。对约束人们各方面社会生活的仪文之礼过于崇拜,过于看重,时时处处讲礼守礼,就会导致人们只做表面工夫。凡事样子做的很足却忘了礼背后的精神和原则,忘了制礼的根本目的。老子的话没错,这种弊端确实存在,而且,过于崇礼而导致“忠信之薄”,是不可避免的。

不仅是礼,任何一种制度、政策或是规范,不论涉及整个天下或是一个地方。过度严格地执行某一制度,都会使人疲于应付,从而流于形式,忽视了建立这种制度的初衷,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但是,老子称礼为“乱之首”,这就有点儿过了。礼本来就是使天下达至有道,使人们规范有序的工具,它怎么又成了使天下衰乱无道的罪魁祸首了呢?如果因为礼会导致“忠信之薄”就完全将它废弃,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如果真的没有了礼,这个社会如何运转?不知老子他有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老子的《道德经》思想深邃超绝,这没错。但兄弟认为,它只适合那些聪明绝伦又清高自傲、不愿与俗世同流之人。《道德经》中,老子总是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嗤之以鼻,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好。这个毫无必要,那个可笑至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言辞犀利、透彻,甚至十分刻薄。可是,这些话对于使天下有道的实践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就要问了,具体怎么做才算是不尚贤?怎么做才是不贵难得之货?不要仁义,民就孝慈?不要巧利,就不会有盗贼?这些话充满智慧,可是一点操作性都没有。仁义是儒家的提倡,而尚贤又是墨家的主张。这明显是针对儒、墨两家而言,而墨家的出现在战国,晚于老子,老子他竟会未卜先知,算出了若干年后会有人主张“尚贤”而预先对其加以批评?这一点也可以证明《道德经》并不是老子所做,如果历史上真有老子这么个人的话。

老子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我听过的牛皮吹的最大的一句话。不要说治国平天下,就是齐一个数口之家都会让人焦头烂额,老子竟把治大国说得如此轻松!我想,若是春秋之时让他去治理一个小邑或是一个诸侯,他不见得做得有多好,或许与孔子比差得远呢。纵使历史本无老子其人,纵使《道德经》为后人假托,但书中的观点在人群中很有市场,所以兄弟不得不为之一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文质彬彬】

过于崇礼会导致“忠信之薄”缺少美质,针对这一弊端,孔子早有察觉,并时刻教导弟子要文质并重。

0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忠信等各种美质。

文,仪文之礼也。

野,鄙俗粗野,即刘向所谓的“易野”。

史,掌管书册文案的官职,负责记事记言、占卜以及祭祀礼仪等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史官只是其负责的一个方面。从事这些官职的人,只重书册仪文这些形式而忽视了其代表的原则和精神,知其文而不知文之实, 所以叫文胜质则史。

彬彬,《说文解字》作份,俗作“斌”,许慎将其释为“文质备也”,即是文质各半,二者俱全,不偏废的意思。刘向所谓的“文质修者谓之君子”就是“文质彬彬”的最佳注解。

060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这里的子桑伯子到底是谁?前人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庄子》里的子桑户,他是孔子弟子琴张的朋友。也有人说是秦国大夫,与百里奚同时。仲弓后面说到“以临其民”,可见他一个卿大夫。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搞清他是什么人,他的身份与孔子、仲弓谈论的主题没有多大关系。

简是什么意思?居简和行简又是指什么呢?简者,简易、朴素、不繁之谓也。在什么方面“简”呢?是指各种礼仪节文。居简,即是平日居处之时,不讲究礼仪节文,穿戴朴素简单近于粗野之民,不要求言谈举止都要符合各种繁文缛节,如孔子“居不容”。

行简,是指临民为政、发布命令、役使民众之时,不讲究礼仪节文,不要求凡事都要符合依照各种繁文缛节,能宽省则宽省,能简略则简略。敬是简的反面,居敬则是指卿大夫居于上位之时,动静之间皆有恭敬有礼,凡事不能过于简略随意。孔子只是简单地认为子桑伯子“可也,简”,但是仲弓却更为具体地分析道:他“居简而行简”,就过了。大,太也,大简即是太简。孔子听了他的分析,很认同,说:冉雍的话说的很对。

《说苑》里有一段记载:

子曰:“可也简。”简者,易野也。易野者,无礼文也。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

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

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

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

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

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

雍之所以得称南面者,问子桑伯子于孔子。

孔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

《说苑》的作者是西汉时的刘向,就是刘歆的父亲。这本书对于孔子之道,在理论上多所发明,但于具体的史实考证方面,有所欠缺。如上面这一段文字,对于《论语》的0601和0602两章,有很精辟的解释,但是,子桑子到底是谁,孔子有没有见过子桑伯子,他们二人与各自的门人之间到底有没有上述一番对话,这都是问题。

兄弟认为,刘向所说的孔子见子桑伯子这事,纯属杜撰,这完全是他根据《论语》中孔子与仲弓的对话而臆想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子桑伯子到底是什么人,尚无定论,这前面已经讲过了,他是否与孔子同时,还不一定。

其次,孔子去见子桑伯子这件事,见证人是谁?此事是谁传下来的?这也是疑问。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子桑伯子与门人之间的对话,这个见证人都听到了,那么他必然是与孔子、子桑伯子关系都很亲密,并且孔子、子桑伯子二人与门人谈话时恰巧又在旁边,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个见证人的机率几乎为零,所以我绝不相信此事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兄弟前面说过,对于今天现存的孔子言行的记录,我们择取时要慎之又慎,上面便是一例。说苑对孔子之所言,阐发的很到位,但其所依据事却不是史实,吕思勉先生说古人轻事而重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过,事实虽然不可靠,但刘向所说的“文质修者谓之君子”绝对符合孔子的一贯主张。

08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皆是美质,但还须文之以礼,不能有质无礼。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以义为美质,然后行之以礼,也是文质并重的意思。

120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国大夫。

质,名词动用,拥有美质,即仁义忠孝智勇德等等。

何以文为,正常语序应是“以文为何”。

驷,四马所拉的车。

鞟,通鞹,两个字皆读作扩,皮去毛为鞹。

棘子成说,君子只求质美即可,要学那些礼仪节文有何用?子贡说,您这样评说君子,真是可惜啊。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您说的话,再快的马也追不回来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子贡将皮比作人之质,将毛比作礼文虎皮豹皮比狗皮羊皮纹理漂亮得多,但若是去了毛都一样,看不出区别。一个人要文质皆有,才可称为君子,才比那些有质而无文的人强。所以说,认为孔子重礼而轻美质,是不客观地。

相关文章

  • 7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批判儒家崇尚礼教是否妥当

    【五四时期对儒家的攻击】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陈独秀也说过:“儒教之精华曰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些三十出头...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内在兼修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读李镇西《恕我直言》有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句经典语录,多数...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老师好,同学早,轻声问候修木遥遥; 轻颔首,露微笑,谦谦示好佳桂缈缈; ...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话出自《论语》,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本,是你的思想、识见、修养、能力。礼无本不立。“...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初识不知文中意,字里行间已了然! 今天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当樊登老师说到这句话时,瞬间觉得自己...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什么意思呢? 史,是说史官,古代的史官是官方文学家,...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指表达内容,「文」指文采修饰) 今天...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

网友评论

  • 山巅一寺:天道即人道
  • 打不倒的懒咩咩:我想作者的文化水准一定很高,我很赞成您的观点,那么我也来叙述一下我的观点:要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的奴隶社会,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思想开始各诸侯表面重视,其实更重视他的礼法,在封建主义萌芽阶段,重礼对当时的社会还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要不然大家都想当皇帝都发动战乱,那谁来种地呢,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经萌芽,那时候的儒家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倡法制,最主要的是否定君权神授,鼓励经商,那时期的李贽在进一步发展儒学的时候,也进一步提出了否定孔子的礼法观点,从孔子后,儒学随着经济发展也被当时的思想家不断更新了,更新的内容只是不被统治阶级认可,所以为何大家听到儒家思想都想到孔子和几个对君权有用的人呢?谁叫他们的思想最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要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儒家思想,毕竟儒学也是发展的
    36cdc03e7fe5:@打不倒的懒咩咩 过奖了。
    不过,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时,一定不能先入为主。要忘掉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
  • 逍遥少年:读《道德经》不能站在儒家的立场去看,孔子是想有个太平昌盛的社会,而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讲的是天道,孔子讲的是人道,不能用天道来管人间的事,否则很别扭。
    36cdc03e7fe5:@逍遥少年 照你的说法,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是人道吗?
    逍遥少年: @翻腾四海 儒家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智勇” 这些全部都是人伦,对人讲这些才能讲得通,所以我说儒家是人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天地运行的法则,适用于天地万物,不仅仅局限于人,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故而我说道家说的是天道。我的理由说完了,你说不妥的理由是什么呢?
    36cdc03e7fe5:@逍遥少年 将儒家道家简单地视为天道人道,不妥。
  • 二溪:很棒,我到时候要讲新文化运动的课
    36cdc03e7fe5:@二溪 新文化运动,就是一次“”喜新厌旧“”。
    为什么厌旧,为什么喜新,需要了解的太多。我的专题是一个系列,里面也解答了这个问题,当然是一己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36cdc03e7fe5:@二溪 过奖了:smile:

本文标题:7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批判儒家崇尚礼教是否妥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xf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