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克尔接到的第一个主要任务是建造一个新的岗楼,用了一个低矮的立方形建筑,前边是石柱和三角形楣饰,两旁安放了将军们的塑像。步行三分钟就可以到御林广场,两边是法国和德国天主教堂。中间的国家剧院毁于战火后。申克尔新建剧院。拾阶而上,柱廊宏伟,直抵大厅。观众在剧院开业那天晚上为他欢呼,在他家周围为他唱小夜曲。因为新剧院光彩夺目,把柏林全景图变成了舞台背景,成为荣耀之地,连也国王很满意。不过虽然剧院很好,能获得演出机会并不容易。这里对自由团体审查严格。连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也因为内容敏感不得不换情节。所以申克尔得到国王的允许能完成自己的创造还是非常幸运的。
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就是皇家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柏林旧博物馆。这里的艺术展览主要用于歌功颂德,教育民众。当时卢浮宫已经对公民开放,伦敦也在建造大英博物馆,柏林皇家博物馆因为被法国人抢走的珍宝又重返故里所以有了底气。申克尔设计的双层建筑,外部粗犷豪放,里面神圣雄伟。柱廊上的壁画美化了的文明史。中央穹顶大厅借鉴了罗马万神殿的样子。博物馆成了体现柏林之美的最好样本,就像个城艺术避难所。他完美平衡了建筑的功能与诗意、庄重与明快。
当然这段时间申克尔的生活不仅辛苦而且压抑。除了在各个项目中旅途奔波的时候,就是在伏案绘图。他穿梭于普鲁士,从波拉美尼亚区到莱茵兰地区,指导军营、教堂、灯塔和学校的建造。他还把煤气灯和路标引进柏林。设计了波茨坦广场的整体框架,修建了许多像庙字一样的门楼,在遍布风车和蜀葵的山丘南面用铸铁为普鲁士献身的将士建造纪念碑,顶部“铁十字”为克罗伊茨贝格这个小村庄重新命名。他设计的尖顶头盔后来成为象征。
此外他对教学也格外重视,设计教育体系,还尝试过家具,铁具、银器和玻璃的设计。不过太丰富的想象力会让设计复杂多样,难以完成。后来因为担心设计不够独特,他更加异想天开,也离真正的目的越来越远。
1826年,申克尔游历英国研究当时还在建造的斯米克设计的大英博物馆。这是欧洲当时最大的建筑工程。可是在这里他感受到的黑暗。伦敦码头,特尔福德的桥梁和布鲁内尔设计的泰晤士隧道。英格兰中部地区的铸铁厂。曼彻斯特连绵不断的纺织厂,分布在运河两岸的磨坊有七八层高毫无美感。工人每天辛劳换来的是微薄的收入。丑陋无序的楼群根本不能算是建筑,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爱尔兰苦工。英国工程师不断创新:拱形防火结构,高出路面的铁轨,还有对砖头的使用都让他惊叹。在英国逗留三个月他都在想如果把这些用在自己设计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