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公冶长》记载的多是孔子对其弟子和一些人物的评价。第二十章是对季文子的评价。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 鲁国的正卿。季文子的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姬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辅佐鲁僖公执政多年,死后谥成,史称“成季”。成季有子无佚,无佚生行父。季孙行父死后谥文,史称“季文子”。
孔子生于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文子死于襄公5年(公元前568年)。对于孔子来说,季文子算历史人物了。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史载,季文子执政时,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开一代俭朴风气。

《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国语·鲁语》也记载说: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文子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本来是为了好事出使晋国,但季文子让随从准备丧事的一应礼节。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季文子到了晋国后果然遇到了晋襄公的丧事。
但是,孔子认为季文子行事过于小心谨慎,并不可取。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5·20)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评价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清宦懋庸所著《论语稽》也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一般而言,一个人做一件事的之前进行考虑,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所谓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但是,如果对处理问题过于小心谨慎,容易贻误时机,特别是一个为政者、为军者,局势总是瞬息万变,行事之前过多的思考有时会影响对局势的判断,影响对事情处理的正确性,影响最终效果。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处理日常工作、家庭事务及其他事务的时候,也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而不是总是犹豫不决。有些事,思考两次作出决定就行了。
记住了“三思而后行”,一定也不要忘了后边还有一句“再,斯可也”哦!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