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汹涌澎湃的《复联4》热映的五月,我没有想过要去影院,也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走进影院,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
《何以为家》——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
室友说,她答辩未过的朋友,一个人买了《何以为家》的票,在漆黑的影院,无声宣泄自己的委屈;然后,在毕业体检当天,接受了老师以权谋私待遇的我们,突发奇想,买下了这样两张电影票。
1
我带着好奇心期待接下来的剧情,期盼这26.9RMB的票价能驱散这一个月来的丧。电影的开头,是主角赞恩,一个非常帅气的小男孩,似乎做了什么错事,带着手铐站在原告席位上,起诉了他的父母。
从来没有搜索过这部片子的任何相关信息,朋友圈里也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我,不知道出于哪个国家(只听出来了这不是英美)、不知道题材、不知道主角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哪怕任何一点的剧情。
这是一次充满了猎奇和探究欲的体验,作为走一步想三步的怕死星人,买完票坐在座位上,竟然仍旧对自己要欣赏的影片除了影名之外一无所知,这前所未有,但十分有趣。
2
他会以什么名义起诉父母呢,这个看起来帅气、又高贵的小男孩,戴着不符合孩子身份的镣铐,仿佛大人一样,义正言辞地要起诉父母。
显然,这种倒叙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长期桎梏于P图和演绎手法的我不自觉地被影片吸引,我忘记了被老师黑幕的论文、忘记了不负责任的班主任、忘记了挑拨离间的室友,似乎也忘记了这段时间以来的种种不愉快。
这正是我需要的吧,全身心的投入,和情感的宣泄。
《何以为家》——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3
电影非常的写实,脏乱差的仿若贫民窟的环境,汲汲求生的百姓,和除了片头和片尾之外异常压抑的气氛。
可,这根本不是我想看的。
怀着一颗沉重的心走进影院,祈望通过两个小时的投入驱散自己的不愉快,在走出影院的时候,却更加的沉重了。
前一个沉重是生活之重,后一个沉重是觉得生命之重。
“有的人,
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治愈;
有的人,
却要用一生的美好来治愈童年。”
我的脑海里蹦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在生活不如意时可以走进影院,用26.9元治愈自己;可有些人却穷尽一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原来心灵上的慰藉,远不及口腹的慰藉来得重要。
4
赞恩12岁的时候,不识字、没有上过学,每天在杂货铺里做活,跨越过几座城市,甚至企图拯救自己、拯救妹妹、拯救流浪途中的黑人小孩。他大多数时候都像一道光,永不服输,顽强又有着自己的坚持。
他想要远渡国外生活,想要没有战火、想要自然死亡。
剧情中他一直是充满希望的,拯救妹妹的时候是这样、流浪在外的时候是这样、帮助黑人母亲照顾孩子的时候是这样、独自抚养那个母亲失踪了的黑人小孩的时候也是这样……直到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身份证明,发现妹妹因为没有身份证被医院拒绝而死在医院门口。
在这个世界上,连一罐番茄酱都有身份证明,它记录着这罐番茄酱从生产开始的全部信息,可制定证明规则的人类,却没有身份证。
贫穷不是原罪,那个黑人母亲一面因贫穷无法购买到假身份证而焦头烂额,一面收养了主角赞恩,并表现出了她伟大的母爱。
影片的结尾,在整个影片里都是一副厌世脸的小男孩,在拍身份证的时候终于露出了微笑。
5
说不出的压抑。
剧情也是这样,主角也是这样,片尾写道本部影片是根据主角真实故事改编时更是这样。我想要靠一部电影驱散烦恼,可当“自然死亡”成为12岁孩子的心愿时,我却变得更苦闷了——这个世界上怎么还能有比我更惨的人呢?
而显然,还有很多。
不过总体而言,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能引起人性的思考,和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最大的不足之处可能是,小主角太帅了,容易分心吧。
《何以为家》——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