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梵说诗最后一堂课了。全部课程学了两遍,做了五千多字的笔记,历时4周,再从头学一遍,就算交代了。
一,产生整体感的音乐性方法
《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是靠叠句来构建整体的。
叠句也是新诗产生整体结构又产生音效的手段。
使用重词叠句(如田原《湖》)比使用重章叠句(如北岛睡吧,山谷》),更能使诗产生意象肌理和变奏调性。
练习:先随便写两行客观意象,作为第一节,然后把第一行重复一遍,再改写第二行,作为第二节。以此类推,完成后,朗读全诗,听一听音乐效果。
二,如何用象征产生整体感?
1,先找到想表达的观念事物(情感或思想等)的对应物
2,通篇只描绘对应物
三,如何用隐喻产生整体感
隐喻是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或思想。象征是用一个具体事物来表达一个抽象事物。
在诗中使用象征手法时,通篇只需要描绘用来象征的某个具体事物,对借用这个具体事物去表达的抽象事物,根本不着一笔。但使用隐喻手法时,一定要在诗中同时提及两个事物,使之产生对比。主观意象可以看作是局部的隐喻,或说用单句完成的隐喻。
庞德《地铁车站》: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台湾诗人夏宇的《爱情》用拔蛀牙来隐喻。
具体方法是:
1,先列出你想表达的事物A,比如爱情、孤独、痛苦等等
2,寻找A的对应物B,所谓对应物B,就是你希望通过描绘B,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A,比如北岛为“卑鄙”找到的对应物是“通行证”
3,通篇描给B并提及A,或通篇描绘A并提及B,或通篇既描绘A也描绘B。或用标题提示另一事物。
台湾诗人钟玲的《活结》,李少君的《碧玉》
四,如何使用通感手法
以一种感官感觉,来描绘另一种感官感觉,就是通感手法。
五,诗的部落化与三段式结构
部落化是说,诗句对隶属的单元部落是忠诚的,能为该部落的整体增益,可是一旦离开该部落,诗句对其他单元部落就不友好,部落与部落之间,不只各自意义的指向不一,甚至还相互减损、抵消。避免诗的部落化,能让诗的整体有说服力。
解决结构问题,是写作者从局部走向整体的正道。一种规范或教杂的短诗结构叫三段式结构。
三段式结构,是扩散在所有文艺领域的经典结构,特别适合不长的作品。整首诗分为A、B、A⁺三部分,第三部分A⁺与第一部分A相似,复现A的部分主题,通过添加内容或部分改变A,使A⁺不只是对A的简单复现,而是对A的提升。B要么与A对比,要么深化或拓展A中的要素或部分主题,把A与A⁺连成整体。
A和A⁺押韵,A到B翻转。由此推出B到A⁺也必然是翻转。
娜夜的《起风了》是三段式结构的一个典范。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
另如本人的《中年》,含着三段式结构的隐秘机制。
多写,多改,多读,多交流,坚持写作趣味,慢慢修成正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