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看路上的人,喜欢听路上的人讲故事。
故事一
早晨的海边,雨暂歇,太阳钻出浓厚云层,微光。
沿着步行道慢跑,海风扬起我的裙摆,海浪一席一席拍打着堤岸。
左边是海。有迎风拍照的红裙子,拿着塑料水桶渴望沙滩的孩子,拉着车做卫生的不由拍个小视频的环卫工人,不断出来张望的游人们……
右边是房子。昨晚是霓虹闪烁的海鲜烧烤,此刻一两家开张的是冒着热气的早点店。
老板娘亲切地招揽着过往行人:早餐嘞,吃早餐嘞!小笼包,肠粉,豆浆都有嘞……
老板娘是潮汕人,4年前跟着小姐妹过来游玩,然后就决定留了下来。
一开始是做服务员,后来就租了这里的店面,一万五一个月。
两个女儿,大女儿还在读书,暑假过来帮忙。小女儿不读书了,一起做。天气好的周末,沙滩挤满了人,她们15平方的店,也是生意兴隆。
门边挂着一个小牌:冲沙洗脚3块,上厕所5块。

肠粉上来了,老板娘不忘提醒:抓紧吃,海风吹凉了,就不好吃了。
这位肤色黝黑,难掩姿色,手脚麻利的老娘说:可以看大海,可以赚到钱,做的很开心啊!
故事二
一阵海风,雨就噼里啪啦地来了。
从海边穿过民宿小道,就来到中心大街。
在房檐躲雨,热心的大姐招呼我进店。
这位18岁就来深圳,一晃待了20多年的大姐,是在这家米粉店做服务员。也许是大雨,她暂时空着,或许她就是这个小镇变迁的亲历者,于是有讲不完的话。
隔壁这个这家旅店,淡季都要580元起,台湾老板90万买去的,装修的很漂亮,是这条街上生意最好的店,都是订不到房。

我这幢这个房东,一二楼租金八九万,自己都到香港去了。
以前吧,街上卖个泳衣,一天都能赚一万多,现在不行了,那么多店,生意好的周末,才四五千。
大亚湾核电站2个核反应堆,一个还原堆,现在都还有一万多人,对面的小学,要有社保的人才能读,大部分就是电站的子女。
8月1号,大海本来很好看。以前退潮,就去捡海草,贝类,辣椒酱加点醋,加点辣椒酱,好吃的不得了。以前鲍鱼,一块钱一斤,现在10块钱一个。不过,做这个的也少了,毕竟有危险。今天台风来了,不一样了。
这个风,小台风。要是大台风,老早就不会让你们住了。台风,地震,政府都安排你们去别的地方了。
我老家的房子160多平米,买的时候7千多,现在都涨到1万多了。叶落归根,老了是要回去的。
我们都要感谢邓小平,那个时候,这里都是田,没房子,现在发达了。
华侨城统一管理了,租金到期,明年肯定要涨了。
……


故事三
准备离开大鹏的时候,突然,密集一阵大雨,浇灌下来,天地灰蒙,海风吹得雨伞跃跃欲翻。
约车迟迟没有成功,两个也在躲雨的小伙子说可以打车去深圳北,和滴滴一样的价格。我们毫不犹豫就上了车。
这位师傅是河南人,过来16年了,和本地妹子结了婚,也买了房子。
上份工是开滴滴,现在是搞了车队,几乎每个民宿都有他们的电话信息。我说我家民宿没有提供你们的信息唉,是不是网没铺到。小伙子说:不差他们一家。
估计生意很好,说话很有底气。
开车过程,我一直紧张,只见他不停接打电话,微信语音,都是接送游客的信息。
他说:我接客人,肯定比客人约好的时间要早到。
这是他在教训完一个新手司机说的话。
这是我所搭成的司机里最忙碌的一个。否则,他们都很愿意和客人聊会儿天。比如,广西的一个司机说他不开凌晨12点以后的车,醉酒客人太多;也有说身体最重要,不开熬夜车;也有说开到哪里就会去哪里玩一下,比如昨天的司机送我们来了这里,就去了大亚湾,因为这边第一次来。
有的人来,走了;有的人来了,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人说,不习惯回去了,气候不习惯,节奏不习惯。
留下来的人说,小孩子不愿意待在这边,这儿没伴儿。
留下来的人说,这儿什么都贵,但来钱的机会也多。
……
也许,都是外来的人,共同创造了这个城市。所以,这个城市的人热情,亲切,包容,开放。
或许正是这样的交互性,几乎找不到这个城市的独特饮食。
没有特点,也许就是它的特点。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298天,坚持锻炼28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