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于 2022年02月22日,重新再学习
当时我就发现,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孩子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重视,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肯定、赞美和认同,用自身作为模范,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活得快乐和自在,如同他们初始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做什么、说什么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跟她在一起,让她感觉到自己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妈妈都会陪在身边。仅仅是这样简单的联结过程,就能让孩子从中吸收足够的营养。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识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她的情绪的不接纳和堵截。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要问一句“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就好。
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孩子不管是哪种个性,哪种先天气质,只要它没有发展到带来不良后果(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破坏环境),就不需要我们过度干预。我们要学习的是接纳。接纳的意义在于,孩子只有在我们接纳的态度里才会感觉安全。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当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时,他提出要帮忙,我们才帮忙,不管我们自己认为那件事是容易还是难,因为我们的“认为”和孩子的“认为”是不同的。我们帮忙的方式是,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这样这样,然后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尝试。或者,一个游戏中确实有很难过去的关卡,我们帮他过关。
温和而坚持——坚持原则(不管孩子高不高兴,只要是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态度温和(平和地说“不行”,不包含指责和惩罚性)。
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
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比重视结果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