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小女孩在儿童节的第二天放学回家和爸爸妈妈哭了一场。
事情的缘由是6月1号放学时,小伙伴提议一起去旁边的商场玩一会,就当是过“六一”了。女孩可能心里想去,但还没有最终拿定主意。接她放学的妈妈表示时间不早了,而且大家没有提前商量,既然我已经按时来接你了,要不就别去了。女孩听了妈妈的意见拒绝了这个提议回家了。
第二天,这几个平时玩的不错的小伙伴发生了矛盾,导火索就是昨天约玩的这件事。其中一个同学小A指责女孩没有一起去玩,导致大家都没玩成。同时列举了对女孩的很多不满,比如开学就会穿新鞋子,老去帮老师监督小测验,又经常和男同学打篮球…………,最后口不择言连霸凌同学这些都说出来了。
女孩觉得很受伤,也在和小A理论,但她又不敢像小A说自己那样去指责她。因为她觉得除自己以外,其他人都保持着沉默,并没有帮她说话或者表现出支持她。她怕那样以后大家就不是朋友了,以后班级里的活动她们也不会支持自己了。
所以,回家后她觉得很委屈,和爸爸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哭的也很伤心。
爸爸和妈妈都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给她分析了这件事情,也安慰她不要继续伤心了。好朋友即便吵架也会和好的,不能和好的那就不要勉强,做好自己就好,总会有喜欢你的朋友。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和各项技能,关心和团结同学,同学们还是会支持她的。
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女孩比男孩可能更突出一些。这个时候的攀比和嫉妒也变得越发强烈。体现在学习上,我们会发现初中阶段普遍女孩子的成绩会更高一些,而且同学之间追赶超的氛围也更浓烈一些。所以,攀比和嫉妒也并不是带来的都是不好的影响。
可能体现在交友或自尊上,没有被好好引导的攀比和嫉妒,没有开出美丽的花,而是滋生了矛盾和破坏的力量。它让人们不能客观冷静的看待自己和同学,它成了破坏自尊体系的破坏物,拉低了人们的自尊体系,从而引发了向外攻击和贬低。
从这个事情我看到了女孩的爸爸妈妈给女孩创造了一个安全度很高的家,所以女孩敢于在家里袒露自己的情绪和展现自己的担心、无助和疑惑。帮助女孩稳定了自己的自尊,不要把朋友的吵架或者离开与否作为评价自己好坏的标准,你本来就很好,好好做自己就好。同时也告诉了女孩外界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会是绝对,持续的提升自己,保持本心,有爱心有助人的心,持续团结同学,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女孩回家的哭泣换来的是父母“动不动就哭”,诸如此类的回应,那可能故事的走向就是另一个方向了,女孩心里除了委屈、无助、疑惑、害怕的感觉外,还有有愤怒和不甘吧,她会怀疑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她也可能会觉得自己无处可去,家里或家外都没有自己可以倾诉的地方,很孤独无助。也许她哭一会就好了,第二天一如往常一样的生活、上学、回家。她好好的藏起了那个疙瘩和疑惑,隐藏了那个伤口,不给任何人看。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回避或者躲避类似的问题。自尊被打压之外,也一直不会在类似问题上得到指导,学不会应对或处理的技能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