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7 确认范围

9.7 确认范围

作者: Max_Law | 来源:发表于2023-06-11 09:31 被阅读0次

文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四版攻略》


本节概要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本过程的主要作用:

  1. 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
  2. 通过确认每个可交付成果来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

确认范围过程应根据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确认范围过程的数据流向图

由主要干系人,尤其是客户或发起人审查从控制质量过程输出的核实的可交付成果,确认这些可交付成果已经圆满完成并通过正式验收。确认范围过程依据从项目范围管理知识领域的相应过程获得的输出(如需求文件或范围基准),以及从其他知识领域的执行过程获得的工作绩效数据,对可交付成果的确认和最终验收。

确认范围的步骤

确认范围应该贯穿项目的始终。如果是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对项目的范围进行确认工作,则还要考虑如何通过项目协调来降低项目范围改变的频率,以保证项目范围的改变是有效率和适时的。确认范围的一般步骤包括:

  1. 确定需要进行范围确认的时间;
  2. 识别范围确认需要哪些投入;
  3. 确定范围正式被接受的标准和要素;
  4. 确定范围确认会议的组织步骤;
  5. 组织范围确认会议。

确认范围过程与控制质量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而后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及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控制质量过程通常先于确认范围过程,但二者也可同时进行。

需要检查的问题

项目干系人进行范围确认时,一般需要检查以下 6 个方面的问题:

  1. 可交付成果是否是确定的、可确认的。
  2. 每个可交付成果是否有明确的里程碑,里程碑是否有明确的、可辨别的事件,例如,客户的书面认可等。
  3. 是否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交付成果的交付不但要有明确的标准标志,而且要有是否按照要求完成的标准,可交付成果和其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联系。
  4. 审核和承诺是否有清晰的表达:项目发起人必须正式同意项目的边界,项目完成的产品或者服务,以及项目相关的可交付成果。项目团队必须清楚地了解可交付成果是什么。
  5. 项目范围是否覆盖了需要完成的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活动,有没有遗漏或错误。
  6. 项目范围的风险是否太高:管理层是否能够降低风险发生时对项目的影响。

干系人关注点的不同

确认范围主要是项目干系人(例如,客户、发起人等)对项目的范围进行确认和接受的工作,每个人对项目范围所关注的方面是不同的:

  • 管理层主要关注项目范围:是指范围对项目的进度、资金和资源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否超过了组织承受范围,是否在投入产出上具有合理性。在确认范围工作进行之后,管理层可能会取消该项目,可能是因为项目范围太大,造成对时间、资金和资源的占有远远大于管理层的预计或者组织的承受能力。
  • 客户主要关注产品范围:关心项目的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完成产品或服务。
  • 项目管理人员主要关注项目制约因素:关心项目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和必须完成,时间、资金和资源是否足够,主要的潜在风险和预备解决的方法。
  • 项目团队成员主要关注项目范围中自己参与的元素和负责的元素:通过定义范围中的时间检查自己的工作时间是否足够,自己在项目范围中是否有多项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否有冲突的地方。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确认范围中使用的项目管理计划组件主要包括:

  1. 范围管理计划:定义了如何正式验收已经完成的可交付成果。
  2. 需求管理计划:描述了如何确认项目需求。
  3. 范围基准:用范围基准与实际结果比较,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变更、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项目文件

可作为确认范围过程输入的项目文件主要包括:

  1. 需求文件:将需求与实际结果比较,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变更,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2. 需求跟踪矩阵:含有与需求相关的信息,包括如何确认需求。
  3. 质量报告:该报告内容可包括由团队管理或需上报的全部质量保证事项、改进建议,以及在控制质量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的概述。在验收产品之前,需要查看所有这些内容。
  4. 经验教训登记册:在项目早期获得的经验教训可以运用到后期阶段,以提高验收可交付成果的效率与效果。

工作绩效数据

工作绩效数据可能包括符合需求的程度、不一致的数量、不一致的严重性或在某时间段内开展确认的次数。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是指已经完成,并被控制质量过程检查为正确的可交付成果。

工具与技术

  1. 检查
    检查是指开展测量、审查与确认等活动,来判断工作和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和产品验收标准。检查有时也被称为审查、产品审查和巡检等。
  2. 决策
    可用于确认范围过程的决策技术是投票,当由项目团队和其他干系人进行验收时,使用投票来形成结论。

输出

  1.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符合验收标准的可交付成果应该由客户或发起人正式签字批准。应该从客户或发起人那里获得正式文件,证明干系人对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正式验收。这些文件将提交给结束项目或阶段过程。

  2. 变更请求
    对已经完成但未通过正式验收的可交付成果及其未通过验收的原因,应该记录在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可交付成果提出变更请求,开展相应的缺陷补救工作。变更请求应该由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审查与处理。

  3. 工作绩效信息
    工作绩效信息包括项目进展信息,例如,哪些可交付成果已经被验收,哪些未通过验收以及原因。这些信息应该被记录下来并传递给干系人。

  4. 项目文件(更新)
    可在确认范围过程更新的项目文件主要包括:

    • 需求文件:记录实际的验收结果,更新需求文件。需要特别注意实际结果比原定需求更好的情况,或者原定需求已经被放弃的情况。
    • 需求跟踪矩阵:根据验收结果更新需求跟踪矩阵,包括所采用的验收方法及其使用结果。
    • 经验教训登记册:更新经验教训登记册,以记录所遇到的挑战、本应如何避免该挑战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可交付成果验收的方法。

相关文章

  • 1.22错题记录

    一、确认范围的一般步骤: 1、确定需要确认进行确认范围的时间。2、识别确认范围需要哪些投入。3、确定范围正式被接受...

  • 项目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的过程 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的编制 范围定义 创建WBS 范围确认 范围控制 范围管库计划的编制 范围管理计划...

  • 项目范围管理

    一、范围管理的过程 范围管理有以下过程:范围管理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创建 WBS、范围确认、范围控制。 二、范围管...

  • PMP(二十七)

    确认范围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可交付成果的过程。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通过确认每个可交...

  • 项目范围管理之确认和控制范围

    1、确认范围 1、过程定义正式验收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通过确认每个可交付成果,来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

  • 5.2-3 项目范围管理

    六、确认范围 1. 确认范围概述 2. 工具与技术 检查:也叫:审查、产品评审、走查、审计、巡检。包括测量、测试、...

  • PMP认证笔记 - 项目范围管理

    本章重点 收集范围/定义范围的相关工具 范围管理计划与范围说明书之间的区别 范围基准包括哪些内容 确认范围(正式验...

  • 5-项目范围管理

    5.1 规划范围管理 规划范围管理是为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 程。本过...

  • №05 5.1 规划范围管理

    5.1 规划范围管理 基本概念:为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程。 过程要点...

  • PMP十大领域之——项目范围管理

    一、范围管理六大过程1、规划范围管理——为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程(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7 确认范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xa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