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这么多年,认识很多同学,交了不少朋友,毕业多年仍保持联系的已属不易,相见时还能推心置腹的更是寥寥无几。老刘算是推心置腹的一个。今天老刘从北京回老家,加上他的另一个好友老李,我们三人年前小聚。
老刘的酒量很差,一杯啤酒下肚,脸色已大变,连手臂都是通红。接连几杯之后,大家逐渐敞开心扉,互诉心事。虽然三个人从事的行业不同,但都面临不小的压力,都在努力奋斗着。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老刘何时从北京回来。我和老李的看法一致,应该早回来,越晚越被动。但老刘还在纠结中。我们理解他的困境,但除了提出真诚的建议外,无能为力。
老刘在北京呆了近两年,现在处于一个很纠结的状态,回或不回,什么时候回,都在考验着他的决心和魄力。他现在供职于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公司从事软件测试相关行业,工资比老家这边,要高一些,这也是他坚持留在北京的最重要理由。但在北京开销也很大,单单租房这一块,就要一千多元,加上其他各种开支,也不见得比老家这边多攒很多钱。老刘还有一个哥哥,在广东上班,我们常调侃他们弟兄,都是在大城市干大事的人。
老刘和我同岁,他哥哥要大我们三岁。他们弟兄二人都没结婚,也没有买房,估计也都没有谈合适的女朋友。老刘兄弟二人的情况,在农村很常见,也很令人头疼。农村的庄稼人,怎么给两个儿子买两套房?但不买房,又如何在城市安家?他们弟兄两个,一个逼近三十,一个已迈过三十,如果不是常年在外,乡里乡亲们的嘀咕和议论也会让他们内心崩溃。
关于工作应该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是一个选择题,每个选项的背后,既有个人因素,又有家庭方面的考量。我毕业时也考虑过去大城市工作,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三四线城市没有发展空间。但自己从未设想过在大城市安家立业。当时自己的一个规划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读本专业方向的博士,最后回归高校任教。计划没有变化快,最终自己还是一毕业就回到了临沂。
很多事情是没法设想的,如果一开始去大城市,现在也许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但人生难以预料,我们连明天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时不时感叹自己这代人的压力。高额的房价,不忍看的工资是我们这代人的痛点。但转念一想,哪代人没有他们的压力。父辈他们年少时,都在为吃饱饭而挣扎,当他们成家立业时,又面临社会变革,经济萧条,物资困乏。即便他们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的钱,也只够用于给孩子付个首付。他们经受的挫折和苦难比我们要多得多。我们这代人可悲的一点在于,吃苦奋斗的能力比父辈差得多,但要求却高得多。
有时和他们聊天,经常回忆上学时的点滴,不禁感叹当时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该经历的总归是要经历,该过的坎儿总归要过,只要足够勤奋,不急功近利,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