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PT的时候发现,又快要讲杜甫了。
每次讲杜甫,都觉得很有难度,怕自己讲不好,怕学生听不懂。
确实,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杜甫的诗,太沉重了,很难读懂。杜甫的人生经历,也并不有趣,难以让十来岁的孩子们,生出好奇和向往。
按照很官方的话来讲,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却坚守家国情怀的一生,核心可概括为 “少年漫游、中年困守、晚年漂泊” 三个阶段。
关于他“少年漫游”,记载的并不多,也不是他诗歌的主旋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只会出现在孩子们的套路式作文的开头或结尾中,单纯喊一喊口号罢了。
关于他的中年困守,那些官场腐败与民生疾苦,离孩子们太远,跨越了千年的光阴,他们难以想象,无法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关于他的晚年漂泊,孩子们倒是一致的同情,他们都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他们同情这个颠沛流离的老人,同情这个病痛缠身、满面愁苦的落魄诗人。
但杜甫是不需要同情的呀!
他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漂泊沙鸥,是“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人在窘境。然而,个人的苦难从未蒙蔽他望向苍生的目光。那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叩问,是穿越千年依然滚烫的良知。
他要的不是同情,不是同情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个人遭遇,他要的是理解,理解他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心忡忡,理解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愤不平。
我在上初中的年纪,也是读不懂杜甫,觉得他的诗不像李白的想象奇特,没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壮阔浪漫,不像王维的清新自然,没有 “明月松间照” 的悠然恬淡。他的诗里总绕不开 “战乱”“疾苦”“流离”,字里行间满是沉重,读起来不如李白的诗畅快,也不如王维的诗治愈,甚至觉得有些 “压抑”。
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学了文学,读了更多的诗,慢慢了解到他的一生,知道他历经安史之乱的流离,亲眼见过战火中的生灵涂炭,亲身体会过“幼子饥已卒”的锥心之痛,才懂他的诗从不是刻意“沉郁”,而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痛,一字一句刻进了诗里。那些看似“不优美”的文字,全是血淋淋的现实,是跨越千年依然能戳中人心的“真”。而就是在这样的“真”里,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里,他还有着天真的梦,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这个时候,我才慢慢读懂杜甫,也是读懂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躲过大风大浪,而是在风雨里仍然坚守住对世界的善意与担当。
而现在,我将把我理解的杜甫,理解的杜诗,讲给我的学生听。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能讲明白,可杜甫的伟大,要怎样才能讲清楚呢?
杜甫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