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翻了一个公众号,看了一篇有关于渭南的文章,好奇于来自富平戏曲的“阿宫腔”,于是搜索一下。
不查不知道,查了涨知识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
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公腔,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
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
起源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阿宫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特别致。同时,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另外,“阿”(wo)在陕西关中方言中有“美”、“舒服”的意思,所以阿房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最美,最舒服的宫殿。据说这也是秦代的口头语,陕西方言中还把“舒服极了”、“美极了”叫“阿(wo)也”。做什么舒心畅快,他们会说“阿也的很”。
阿宫腔尤其以女声最为动听,在唱腔上有明显的拖腔,就是在演唱时经常有“那意呀唉”,据说,这“那意呀唉”是当时秦时宫女的语言习惯。这种习惯一直被阿宫腔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所沿用。
2006年5月20日,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富平县阿宫腔剧团获得“阿宫腔”保护单位资格。
我特意在网上找了一个阿宫腔《断桥》的视频片段视听,开头的音乐就富有秦腔的风格,是秦地剧种无疑。
作为一个绍兴人,越剧听起来会更有意境,这大概就是环境影响吧,毕竟从小就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