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很久,昨天终于把最后一次《正面管教》读书会做完了。虽然人没到齐,有点遗憾;更遗憾的是,每次读书会,我们竟然都没有拍合照~~足以见得我们有多投入,哈哈
首先,我们试着回忆了一下前两次的内容: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当时带着做的几个活动,“握拳”、“行大于言”等。这也是“学习金字塔”里面讲的,体验互动式学习比单存灌输式的学习效果要好。
学习金字塔
接着,我们做了2个体验活动。第一个:“命令式VS启发式提问”,我们平时的教养模式和说话方式,更多的是把孩子带向挑战一栏;而用启发式提问,可以更多地锻炼孩子培养成功的品格和技能。第二个:“插班生”,孩子如果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爱,在外面很容易被带坏,虽然他也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
最后,我们讨论了“孩子在家里做游戏,老是想赢输不起,应该怎么办?”的话题。
理智脑、动物脑
附上新鲜出炉的案例:昨天睡觉之前,欣菲在床上折纸,折得比较复杂。“妈妈,你会吗?” “我不会耶,你可以当我老师了。”“妈妈,那我是不是可以去参加折纸比赛了?”“可以试一试。”“妈妈,那你会去现场给我加油吧,还要给我投票。”“好的,我一定会去的。如果有小朋友折得比你好,那我应该把票投给谁啊?”“那当然是折得好的小朋友啊,又不能违反规则的!”
这一段刚好可以对应昨天读书会上讨论的游戏规则话题。想起了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提到的:家是讲感受的地方,我们却把太多的规则条件带到家里。
回顾现在我们家每次玩游戏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欣菲说了算。那她会不会在外面也没有规则,输了受不了?我的经验是不会!
幼儿园的两年多生活下来,大大小小的比赛也不少。赢了,得奖了,她很开心。输了,没有奖状,她也能接受。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小朋友没有拿第一,就哭鼻子发脾气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小朋友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走不动了或者不想走了,都会撒个娇要求我们抱。那在外面,会不会看到别人也要求抱呢?不会的吧!所以小朋友她会有自己的界限感和规则感。
只有在家里感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爱≠溺爱),她才有力量去抵御外界的各种困难和诱惑。昨天我们现场做的“插班生”的体验活动,相信参与的伙伴们,也深有体会。正面管教里面说,行为背后是有目的的——当孩子行为不良的时候,不是他不知道这件事情不对,而是他抱有了错误的目的(参考书上的“错误目的表”)。
“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感受~想法~决定,这三者是一个循环圈,也叫“私人逻辑”,在课堂上我们也会针对这个展开详细的讨论。在生活当中,也请我们多多关注自己的感受。虽然很难,因为时代的关系,这是从小被我们忽略的。但是只有当我们看到它、接纳它,才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照顾家人。
育儿路上,一起修行!
正面管教













网友评论